由 诗歌云 |
寒食
寒食江村路,风花高下飞。
汀烟轻冉冉,竹日静晖晖。
田父要皆去,邻家闹不违。
地偏相识尽,鸡犬亦忘归。
⑴寒食:中国古代的一个节日。《荆楚岁时记》:“冬至后一百五日,谓之寒食,禁火三日。”注:“据历,合在清明前二日,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。”世多谓寒食节由于纪念介子推而产生。春秋时代的晋文公于流亡国外时,介子推出了不少力,后来晋文公归国继君位,赏从者,介子推藏绵山中,不受赏。晋文公命人焚山林,希望介子推被烟火驱出,但他始终不出来,竟抱木而死。晋文公哀悼他,命令于他的逝世日不举火,后来就演变为寒食节。
⑵江村:水边村子。路:译作“树”,译作“落”。
⑶风花:风中落花。高下飞:上下纷飞。
⑷汀(tīng)烟:水边雾气。汀,水边平地。冉冉:渐渐飘升。
⑸晖晖:晴明的样子。
⑹田父(fǔ):老农。译作“田舍”。要(yāo):同“邀”,邀约。
⑺闹:译作“问”,馈赠。不违:不推辞。
⑻偏:僻远。相识尽:全都熟识。
⑼忘归:译作“忘机”。
⑵江村:水边村子。路:译作“树”,译作“落”。
⑶风花:风中落花。高下飞:上下纷飞。
⑷汀(tīng)烟:水边雾气。汀,水边平地。冉冉:渐渐飘升。
⑸晖晖:晴明的样子。
⑹田父(fǔ):老农。译作“田舍”。要(yāo):同“邀”,邀约。
⑺闹:译作“问”,馈赠。不违:不推辞。
⑻偏:僻远。相识尽:全都熟识。
⑼忘归:译作“忘机”。
寒食节这天我走在江村路上,满眼的花絮随风高低飘舞。
汀洲上的轻烟冉冉而起,竹叶上的阳光明媚夺目。
对于老农邀请,我都欣然前往。对于邻家的馈赠,我也不推辞他们的好意。
江村地处僻远,寥寥几户人家都已熟识,连鸡和狗都忘了回到自家门口。
汀洲上的轻烟冉冉而起,竹叶上的阳光明媚夺目。
对于老农邀请,我都欣然前往。对于邻家的馈赠,我也不推辞他们的好意。
江村地处僻远,寥寥几户人家都已熟识,连鸡和狗都忘了回到自家门口。
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(761),杜甫当时寓居成都浣花溪畔。诗人居蜀的四五年间,“秋风茅屋叹”的动荡时日毕竟是短暂的,更多的则是“春雨浣花居”的宁静生活。由于严武的接济,杜甫的生活稍趋安适,他时或写些歌咏自然、吟唱风物的小诗。在草堂,杜甫还与邻居们往来频繁。《旧唐书》记载:“甫于成都浣花里,种竹植树,结庐枕江,纵酒啸咏,与田夫野老相狎荡,无拘检。”此诗即写了诗人与一位田父的友情。
这首诗的题目虽为“寒食”,却没有从正面表述寒食本身,而是描写江村寒食时节的景物和风情,从而表达了诗人与田父邻家的亲密无间的关系,以及诗人对农民们的真挚纯朴的感情。这是作品立意高的地方,写得情致妙肖,入化传神,具有一种朴素的自然美和人情美。
首联直擒诗题,扣住“寒食”的节令和“江村”的环境,并且抓住了最能凸现寒食节候的自然景物——纷飞的“风花”,以此展开描述。暮春三月,成都郊外江村的小路上,随处可见辞枝的繁花随风上下飘扬,又到了“春城无处不飞花”(韩翃《寒食》)的美好季节了。
颔联接写江村的自然景物。在一泓水面上笼罩着的轻烟冉冉升腾,从大片翠竹的缝隙中,泼洒下的阳光熠熠生辉。可见这是一个依山傍水、景色优美的去处。氛围是何等恬适,意境又是多么明丽,由此也可以想象这里的人们该是多么的憨厚淳朴。两句诗一动一静,动静相生,相映成趣。“冉冉”“晖晖”,两个叠词的选用,不仅加强了语言的音调美,还使画面显得格外生动,仿佛袅袅轻烟和缕缕光束都伸手可掬。
颈联转写江村的人情世态,表明诗人已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。寒食这天,田家父老不论是谁,只要来邀请,诗人都欣然前往作客;左邻右舍不管赠送什么,诗人都欣然接受。“招要则赴,馈问不辞”,关系十分密切,完全无须客套,也不必拘于礼数。这不禁令人想起“肯与邻翁相对饮,隔篱呼取尽余杯”(《客至》)的佳句来。
尾联接写江村的人情世态。“地偏相识尽”,此句并非说因居处偏远,昔日相识尽失,而是有所本的。《汉书》:“高帝作新丰,一如丰沛道路人家,鸡犬放之,皆识其家。”注云:“江村止八九家,故尽相识。”正因为诗人所居的浣花溪畔人家不多,所以彼此全都认识。也正因为江村甚小,所以连鸡犬都能串东家,走西家,忘记回去。“鸡犬亦忘归”一句,是从侧面揭示邻里关系的融洽,不分彼此而亲如一家,从而补足了诗意,强化了题旨。由于在生活上接近农民,在情绪上热爱农村,深深理解农民的生活、农民的悲和喜,在诗人的笔下才能够反映出农民生活的真的现实,反映出农民质朴淳厚的真的性格。
此诗前两联写景,首联写得较为概括,颔联写得形象具体。这些景语中渗透着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。后两联由写景转入言情,颈联从正面写,尾联又从侧面予以补充和深化。这些情语中流露出诗人对于江村淳朴风情的赞美。整首诗前一半的自然美为后一半的人情美提供了背景,反过来,人情美又使得自然美更具有实在的意义。杜甫身居于人民中间,他的思想感情也全然得到浑化,从中也足以见出诗人崇高的人格和品德。
杜甫(712—770),字子美,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。原籍襄阳(今属湖北),迁居巩县(今河南巩义)。杜审言之孙。开元后期,举进士不第,漫游各地。后寓居长安近十年。及安禄山军陷长安,乃逃至凤翔,谒见肃宗,官左拾遗。长安收复后,随肃宗还京,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。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。又移家成都,筑草堂于浣花溪上,世称浣花草堂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,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,故世称杜工部。晚年携家出蜀,病死湘江途中。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,被称为“诗史”。以古体、律诗见长,风格多样,而以沉郁为主。语言精练,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。有《杜工部集》。
首联直擒诗题,扣住“寒食”的节令和“江村”的环境,并且抓住了最能凸现寒食节候的自然景物——纷飞的“风花”,以此展开描述。暮春三月,成都郊外江村的小路上,随处可见辞枝的繁花随风上下飘扬,又到了“春城无处不飞花”(韩翃《寒食》)的美好季节了。
颔联接写江村的自然景物。在一泓水面上笼罩着的轻烟冉冉升腾,从大片翠竹的缝隙中,泼洒下的阳光熠熠生辉。可见这是一个依山傍水、景色优美的去处。氛围是何等恬适,意境又是多么明丽,由此也可以想象这里的人们该是多么的憨厚淳朴。两句诗一动一静,动静相生,相映成趣。“冉冉”“晖晖”,两个叠词的选用,不仅加强了语言的音调美,还使画面显得格外生动,仿佛袅袅轻烟和缕缕光束都伸手可掬。
颈联转写江村的人情世态,表明诗人已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。寒食这天,田家父老不论是谁,只要来邀请,诗人都欣然前往作客;左邻右舍不管赠送什么,诗人都欣然接受。“招要则赴,馈问不辞”,关系十分密切,完全无须客套,也不必拘于礼数。这不禁令人想起“肯与邻翁相对饮,隔篱呼取尽余杯”(《客至》)的佳句来。
尾联接写江村的人情世态。“地偏相识尽”,此句并非说因居处偏远,昔日相识尽失,而是有所本的。《汉书》:“高帝作新丰,一如丰沛道路人家,鸡犬放之,皆识其家。”注云:“江村止八九家,故尽相识。”正因为诗人所居的浣花溪畔人家不多,所以彼此全都认识。也正因为江村甚小,所以连鸡犬都能串东家,走西家,忘记回去。“鸡犬亦忘归”一句,是从侧面揭示邻里关系的融洽,不分彼此而亲如一家,从而补足了诗意,强化了题旨。由于在生活上接近农民,在情绪上热爱农村,深深理解农民的生活、农民的悲和喜,在诗人的笔下才能够反映出农民生活的真的现实,反映出农民质朴淳厚的真的性格。
此诗前两联写景,首联写得较为概括,颔联写得形象具体。这些景语中渗透着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。后两联由写景转入言情,颈联从正面写,尾联又从侧面予以补充和深化。这些情语中流露出诗人对于江村淳朴风情的赞美。整首诗前一半的自然美为后一半的人情美提供了背景,反过来,人情美又使得自然美更具有实在的意义。杜甫身居于人民中间,他的思想感情也全然得到浑化,从中也足以见出诗人崇高的人格和品德。
杜甫(712—770),字子美,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。原籍襄阳(今属湖北),迁居巩县(今河南巩义)。杜审言之孙。开元后期,举进士不第,漫游各地。后寓居长安近十年。及安禄山军陷长安,乃逃至凤翔,谒见肃宗,官左拾遗。长安收复后,随肃宗还京,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。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。又移家成都,筑草堂于浣花溪上,世称浣花草堂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,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,故世称杜工部。晚年携家出蜀,病死湘江途中。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,被称为“诗史”。以古体、律诗见长,风格多样,而以沉郁为主。语言精练,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。有《杜工部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