际晓投巴峡,馀春忆帝京。
晴江一女浣,朝日众鸡鸣。
水国舟中市,山桥树杪行。
登高万井出,眺迥二流明。
人作殊方语,莺为故国声。
赖多山水趣,稍解别离情。
⑴巴峡:长江自巴县(重庆)至涪州(涪陵)一段有明月、黄葛、铜锣、石洞、鸡鸣、黄草等峡,这些峡皆在古巴县或巴郡境内,因统称为巴峡。
⑵际晓:犹黎明。
⑶帝京:帝都,指京都长安。
⑷女浣(huàn):即浣女。浣,洗。
⑸朝(zhāo)日:早晨初升的太阳。鸡:译作“禽”。
⑹水国:犹水乡,临水城邑。
⑺树杪(miǎo):树梢。杪,译作“上”。
⑻万井:千家万户。井,即市井,村落,指山城住户。
⑼眺迥:远望。二流:其一为长江,另一当指在巴峡一带入江的河流,如嘉陵江、玉麟江、龙溪河等。一说为阆水和白水。
⑽殊方语:异乡语言。殊方,远方,异域。
⑾故:译作“旧”。
⑿赖:多亏。多:译作“谙”。
拂晓时分直向巴峡而去,春日将尽使我思念京城。
江色晴明有位女子浣洗,旭日初升群鸡竞相啼鸣。
水乡人们在船上做生意,山间桥上如在树梢走行。
登上高处万家井邑出现,眺望远处阆白二流明莹。
人们都说着异乡的方言,黄莺却叫着故里的鸣声。
幸赖自己深知山水情趣,稍可排解离乡背井愁情。
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(741)。这年春天,王维以侍御史知南选,到了荆州襄阳,后溯长江西上,此诗即为去巴峡途中所作。
此诗描写了巴峡周围的景色和风土人情。在内容上都是写景,词句清丽,景象雄伟。从格律上说此诗是一首五言排律。虽然连续的对仗要求增加了排律的创作难度,但是工稳有致的对仗,特能使诗歌秀拔匀称,王维的这首五言排律就做到了这一点。
此诗的笔法安排颇见作者的诗歌创作技巧。诗歌首联交代了主要事件:游人离开京城在暮春远赴巴峡。第二联“晴江”“朝日”回扣“际晓”展开,第三联“水国”“山桥”与“巴峡”对照,而“水国”上承晴江之景,“山桥”下启登高所见,下一联“眺迥二流明”一句,又将山与水写到了起。第五联“殊方”对应“巴峡”,“故国”对应“帝京”,对黄莺啼鸣的描写照应暮春这一时间点。尾联以山水趣”“别离情”,平实地收束了全诗的内容。从章法上来讲,此诗的语词安排特别稳妥;从对仗上而论,此诗中间四联对仗都极其工稳,并且两次用少量巧对多量:“一女浣”与“众鸡鸣”,“万井出”与“二流明”,对得富有诗趣。
此诗每一联都极富画面感,每一联都从眼前景物写起,将诗句铺排得摇曳多姿。诗歌第二联物象选取特别贴近生活:女子洗衣服,公鸡报晓,富有生活情调,而第三联与第二联同样就旅途所见写起,却写出一种异域情调:“水国舟中市,山桥树杪行”,联系巴峡的地貌特征,这些远方的奇观又是合情合理的。第四联描写登高之所见,在巴峡远眺之所见,就万户人家、大江大河两点而论,与其他一些地方没有特殊性可言,而第五联却写出了作者在巴峡的特殊感受:对当地人的方言感到生疏,然而莺啼却与京都没有什么不同。这些听不懂的方言、似曾听闻的莺啼,勾起了游人深深的别离之情,而前诗中描写的山水景物,都被染上了诗人的愁情。
王维,唐代诗人。字摩诘。原籍祁(今属山西),其父迁居蒲州(治今山西永济),遂为河东人。开元进士。累官至给事中。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,乱平后,降为太子中允。后官至尚书右丞,故亦称王右丞。晚年居蓝田辋川,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。诗与孟浩然齐名,并称“王孟”。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,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,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,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;体物精细,状写传神,有独特成就。兼通音乐,工书画。有《王右丞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