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 诗歌云 |
皑如山上雪
皑如山上雪,皎若云间月。
闻君有两意,故来相决绝。
今日斗酒会,明旦沟水头。
躞蹀御沟上,沟水东西流。
凄凄复凄凄,嫁娶不须啼。
愿得一心人,白头不相离。
竹竿何嫋嫋,鱼尾何簁簁!
男儿重意气,何用钱刀为!
⑴白头吟:乐府《相和歌辞·楚调曲》调名,后世多用此调写妇女的被遗弃。
⑵皑:洁白。
⑶皎:白而亮。
⑷两意:犹“二心”(和下文“一心”相对),指情变。
⑸决绝:断绝。
⑹斗:盛酒的器具。
⑺躞蹀(xiè dié):走貌。御沟:流经御苑或环绕宫墙的沟。
⑻凄凄:悲伤状。
⑼竹竿:指钓竿。嫋嫋:同“袅袅”,动摇貌。一说柔弱貌。
⑽簁(shāi)簁:形容鱼尾像濡湿的羽毛。在中国歌谣里钓鱼是男女求偶的象征隐语。这里用隐语表示男女相爱的幸福。
⑾意气:这里指感情、恩义。
⑿钱刀:古时的钱有铸成马刀形的,叫做刀钱。所以钱又称为钱刀。
⑵皑:洁白。
⑶皎:白而亮。
⑷两意:犹“二心”(和下文“一心”相对),指情变。
⑸决绝:断绝。
⑹斗:盛酒的器具。
⑺躞蹀(xiè dié):走貌。御沟:流经御苑或环绕宫墙的沟。
⑻凄凄:悲伤状。
⑼竹竿:指钓竿。嫋嫋:同“袅袅”,动摇貌。一说柔弱貌。
⑽簁(shāi)簁:形容鱼尾像濡湿的羽毛。在中国歌谣里钓鱼是男女求偶的象征隐语。这里用隐语表示男女相爱的幸福。
⑾意气:这里指感情、恩义。
⑿钱刀:古时的钱有铸成马刀形的,叫做刀钱。所以钱又称为钱刀。
洁白犹如山上雪,纯洁就像云间月。
听说你已生二心,所以来与你决绝。
今日相会饮斗酒,明日沟边两分别。
小步徘徊御沟上,沟水东西在流淌。
孤寂凄凉又悲伤,我嫁你娶莫哭嚷。
只愿诚得一心人,白头到老不相忘。
竹竿柔弱有多长,鱼尾摇动多欢畅!
男儿本应重情义,为何恃富将我忘?
听说你已生二心,所以来与你决绝。
今日相会饮斗酒,明日沟边两分别。
小步徘徊御沟上,沟水东西在流淌。
孤寂凄凉又悲伤,我嫁你娶莫哭嚷。
只愿诚得一心人,白头到老不相忘。
竹竿柔弱有多长,鱼尾摇动多欢畅!
男儿本应重情义,为何恃富将我忘?
据《西京杂记》卷三记载卓文君作《白头吟》。相传卓文君十七岁便守寡。司马相如一曲《凤求凰》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,让她一听倾心,一见钟情。他们的爱情遭到了卓父的强烈阻挠。作者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和对幸福的追求,毅然逃出了卓府,与深爱之人私奔。可是司马相如却让作者失望了。当他在事业上略显锋芒之后,久居京城,产生了纳妾之意,准备娶茂陵的一个女子为妾。于是卓文君作此《白头吟》,表达她对爱情的执著和向往,以及一个女子独特的坚定和坚韧。
整体赏析
这首诗塑造了一位个性鲜明的弃妇形象。全诗每四句构成一个意群。诗意递进,稳当而有规律。大致又可分为两个部分。“沟水东西流”以前叙述女子与男子相决绝的场景,“凄凄复凄凄”以下写她由自己爱情生活经历的曲折引出对女子择偶标准的认识。这两部分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,不仅为读者完整地塑造了一个容貌窈窕美丽、性格似柔实刚的、感情丰富真挚的女子形象,还给涉世未深的女子奉献了切实、深刻、有益的生活诲语。叙事性与教诲性相结合成了此诗的一个明显的特点。
开头四句是全诗故事的开端。头两句是一篇的起兴,言男女爱情应该是纯洁无瑕的,犹如高山的白雪那样一尘不染;应该是光明永恒的,好似云间的月亮皎皎长在。这不仅是一般人情物理的美好象征,也当是女主人公与其丈夫当初信誓旦旦的见证。诚如清人王尧衢云:“如雪之洁,如月之明,喻昔日信誓之明也。”(《古诗合解》)但也有解为“以‘山上雪’‘云间月’之易消易蔽,比起有两意人”(张玉榖《古诗赏析》)。意亦可通。解为反面起兴,欲抑先扬,似更觉有味。接着二句突转。“有两意”,既与首二句“雪”“月”相乖,构成转折,又与下文“一心人”相反,形成对比,前后照应自然,而谴责之意亦彰,揭示出全诗的决绝之旨。“今日”以下四句写两人告别欢日,决绝于御沟之上。“今日”“明旦”是为了追求诗歌表述生动才选用的措辞,如果把“明旦”句理解为“明天就可在沟边分手”,不免过于拘泥字句的意思,反而失去了诗人的真意。此句承上正面写决绝之辞。“东西流”以渠水分岔而流喻各奔东西;或解作偏义复词,形容爱情如沟水东流,一去不复返了,义亦可通。
“凄凄”四句忽一笔宕开,言一般女子出嫁,总是悲伤而又悲伤地啼哭,其实这是大可不必的;只要嫁得一个情意专一的男子,白头偕老,永不分离,就算很幸福了。言外之意,自己今日遭到遗弃才最堪凄惨悲伤,这是初嫁女子无法体会到的滋味。作者泛言他人而暗含自己,辞意婉约而又见顿挫;已临决绝而犹望男方转变,感情沉痛而不失温厚。结尾四句,复用两喻,说明爱情应以双方意气相投为基础,若靠金钱关系,则终难持久,点破前文忽有“两意”的原故。以鱼竿的柔长轻盈摆动和鱼尾的滋润鲜活,比喻男女求偶,两情欢洽。《诗经》这类比兴较多,如《卫风·竹竿》:“籊籊竹竿,以钓于淇;岂不尔思,远莫致之。”《毛传》:“钓以得鱼,如妇人待礼以成为室家。”但此处联下文之意,似又隐含爱情若不以意(义)气相知,仅以香饵诱鱼上钩,恰似只靠金钱引诱,那爱情是靠不住的。故清人朱嘉微曰:“何以得鱼?须芳其饵。若一心人意气自合,何须芳饵为!”(《乐府广序》)结句点破男子“有两意”是因为金钱关系。后八句是女主人公的人生经验之谈,它们好似一组格言,给人们有益的教诲。她自己从这场生活的变故中悟到了爱情的真谛,两性结合的幸福绝不是建筑在金钱上面的,而是需要真心相爱。“男儿重义气,何用钱刀为!”这从男子的角度说,意谓假如真的怀有深重的情义,又何必炫耀金钱,靠它来吸引异性;从女子的方面说,意谓她们择偶千万不能把金钱当作首要的条件,男人的情意如何才是最重要的。
全诗多用比兴和对偶,雪、月、沟水、竹竿、鱼尾等喻象鲜明生动而又耐人寻味。一、二,五、六,十三、十四等句皆工对而又自然。此外,四句一解,每解换韵,而诗意亦随之顿挫,声情与辞情达到完美的统一。
卓文君(前175年-前121年),原名文后,西汉临邛(今四川邛崃)人,祖籍为赵国邯郸(今河北邯郸),四川临邛巨富卓王孙之女。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、蜀中四大才女之一。
卓文君出生于冶铁世家,其姿色娇美,精通音律,善弹琴。 幼年与一户官宦子弟定亲,17岁时成婚,婚后不久郎君去世,回到家中独居。后在家宴上对司马相如产生爱意,最终以私奔的形式结成眷属。司马相如当官后见异思迁,想丢弃卓文君,其气愤之下写下一首《怨郎诗》,司马相如读后,羞愧难言,断弃邪念,与卓文君和好如初。
卓文君作为才女,代表作有《白头吟》《诀别书》等。]她夜奔相如的故事,流行民间,并为后世小说、戏曲所取材。也为后代的知识女性树立了自由恋爱的榜样。 卓文君的远山眉妆在唐宋时期流行不衰,西汉刘歆《西京杂记》载:司马相如妻卓文君,眉如远山,细长而曲,色微淡,时称“远山眉”,当时妇女多仿效之。
这首诗塑造了一位个性鲜明的弃妇形象。全诗每四句构成一个意群。诗意递进,稳当而有规律。大致又可分为两个部分。“沟水东西流”以前叙述女子与男子相决绝的场景,“凄凄复凄凄”以下写她由自己爱情生活经历的曲折引出对女子择偶标准的认识。这两部分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,不仅为读者完整地塑造了一个容貌窈窕美丽、性格似柔实刚的、感情丰富真挚的女子形象,还给涉世未深的女子奉献了切实、深刻、有益的生活诲语。叙事性与教诲性相结合成了此诗的一个明显的特点。
开头四句是全诗故事的开端。头两句是一篇的起兴,言男女爱情应该是纯洁无瑕的,犹如高山的白雪那样一尘不染;应该是光明永恒的,好似云间的月亮皎皎长在。这不仅是一般人情物理的美好象征,也当是女主人公与其丈夫当初信誓旦旦的见证。诚如清人王尧衢云:“如雪之洁,如月之明,喻昔日信誓之明也。”(《古诗合解》)但也有解为“以‘山上雪’‘云间月’之易消易蔽,比起有两意人”(张玉榖《古诗赏析》)。意亦可通。解为反面起兴,欲抑先扬,似更觉有味。接着二句突转。“有两意”,既与首二句“雪”“月”相乖,构成转折,又与下文“一心人”相反,形成对比,前后照应自然,而谴责之意亦彰,揭示出全诗的决绝之旨。“今日”以下四句写两人告别欢日,决绝于御沟之上。“今日”“明旦”是为了追求诗歌表述生动才选用的措辞,如果把“明旦”句理解为“明天就可在沟边分手”,不免过于拘泥字句的意思,反而失去了诗人的真意。此句承上正面写决绝之辞。“东西流”以渠水分岔而流喻各奔东西;或解作偏义复词,形容爱情如沟水东流,一去不复返了,义亦可通。
“凄凄”四句忽一笔宕开,言一般女子出嫁,总是悲伤而又悲伤地啼哭,其实这是大可不必的;只要嫁得一个情意专一的男子,白头偕老,永不分离,就算很幸福了。言外之意,自己今日遭到遗弃才最堪凄惨悲伤,这是初嫁女子无法体会到的滋味。作者泛言他人而暗含自己,辞意婉约而又见顿挫;已临决绝而犹望男方转变,感情沉痛而不失温厚。结尾四句,复用两喻,说明爱情应以双方意气相投为基础,若靠金钱关系,则终难持久,点破前文忽有“两意”的原故。以鱼竿的柔长轻盈摆动和鱼尾的滋润鲜活,比喻男女求偶,两情欢洽。《诗经》这类比兴较多,如《卫风·竹竿》:“籊籊竹竿,以钓于淇;岂不尔思,远莫致之。”《毛传》:“钓以得鱼,如妇人待礼以成为室家。”但此处联下文之意,似又隐含爱情若不以意(义)气相知,仅以香饵诱鱼上钩,恰似只靠金钱引诱,那爱情是靠不住的。故清人朱嘉微曰:“何以得鱼?须芳其饵。若一心人意气自合,何须芳饵为!”(《乐府广序》)结句点破男子“有两意”是因为金钱关系。后八句是女主人公的人生经验之谈,它们好似一组格言,给人们有益的教诲。她自己从这场生活的变故中悟到了爱情的真谛,两性结合的幸福绝不是建筑在金钱上面的,而是需要真心相爱。“男儿重义气,何用钱刀为!”这从男子的角度说,意谓假如真的怀有深重的情义,又何必炫耀金钱,靠它来吸引异性;从女子的方面说,意谓她们择偶千万不能把金钱当作首要的条件,男人的情意如何才是最重要的。
全诗多用比兴和对偶,雪、月、沟水、竹竿、鱼尾等喻象鲜明生动而又耐人寻味。一、二,五、六,十三、十四等句皆工对而又自然。此外,四句一解,每解换韵,而诗意亦随之顿挫,声情与辞情达到完美的统一。
卓文君(前175年-前121年),原名文后,西汉临邛(今四川邛崃)人,祖籍为赵国邯郸(今河北邯郸),四川临邛巨富卓王孙之女。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、蜀中四大才女之一。
卓文君出生于冶铁世家,其姿色娇美,精通音律,善弹琴。 幼年与一户官宦子弟定亲,17岁时成婚,婚后不久郎君去世,回到家中独居。后在家宴上对司马相如产生爱意,最终以私奔的形式结成眷属。司马相如当官后见异思迁,想丢弃卓文君,其气愤之下写下一首《怨郎诗》,司马相如读后,羞愧难言,断弃邪念,与卓文君和好如初。
卓文君作为才女,代表作有《白头吟》《诀别书》等。]她夜奔相如的故事,流行民间,并为后世小说、戏曲所取材。也为后代的知识女性树立了自由恋爱的榜样。 卓文君的远山眉妆在唐宋时期流行不衰,西汉刘歆《西京杂记》载:司马相如妻卓文君,眉如远山,细长而曲,色微淡,时称“远山眉”,当时妇女多仿效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