咏史八首

诗歌云 |
咏史

其一
弱冠弄柔翰,卓荦观群书。
著论准过秦,作赋拟子虚。
边城苦鸣镝,羽檄飞京都。
虽非甲胄士,畴昔览穰苴。
长啸激清风,志若无东吴。
铅刀贵一割,梦想骋良图。
左眄澄江湘,右盼定羌胡。
功成不受爵,长揖归田庐。
其二
郁郁涧底松,离离山上苗。
以彼径寸茎,荫此百尺条。
世胄蹑高位,英俊沉下僚。
地势使之然,由来非一朝。
金张藉旧业,七叶珥汉貂。
冯公岂不伟,白首不见招。
其三
吾希段干木,偃息藩魏君。
吾慕鲁仲连,谈笑却秦军。
当世贵不羁,遭难能解纷。
功成耻受赏,高节卓不群。
临组不肯绁,对珪宁肯分。
连玺曜前庭,比之犹浮云。
其四
济济京城内,赫赫王侯居。
冠盖荫四术,朱轮竟长衢。
朝集金张馆,暮宿许史庐。
南邻击钟磬,北里吹笙竽。
寂寂扬子宅,门无卿相舆。
寥寥空宇中,所讲在玄虚。
言论准宣尼,辞赋拟相如。
悠悠百世后,英名擅八区。
其五
皓天舒白日,灵景耀神州。
列宅紫宫里48,飞宇若云浮49。
峨峨高门内,蔼蔼皆王侯。
自非攀龙客,何为歘来游50。
被褐出阊阖51,高步追许由52。
振衣千仞冈,濯足万里流。
其六
荆轲饮燕市,酒酣气益震。
哀歌和渐离,谓若傍无人。
虽无壮士节,与世亦殊伦。
高眄邈四海,豪右何足陈。
贵者虽自贵,视之若埃尘。
贱者虽自贱,重之若千钧。
其七
主父宦不达,骨肉还相薄。
买臣困樵采,伉俪不安宅。
陈平无产业,归来翳负郭。
长卿还成都,壁立何寥廓。
四贤岂不伟,遗烈光篇籍。
当其未遇时,忧在填沟壑。
英雄有迍邅,由来自古昔。
何世无奇才,遗之在草泽。
其八
习习笼中鸟,举翮触四隅。
落落穷巷士,抱影守空庐。
出门无通路,枳棘塞中涂。
计策弃不收,块若枯池鱼。
外望无寸禄,内顾无斗储。
亲戚还相蔑,朋友日夜疏。
苏秦北游说,李斯西上书。
俯仰生荣华,咄嗟复雕枯。
饮河期满腹,贵足不愿余。
巢林栖一枝,可为达士模。

1.弱冠:古代的男子二十岁行冠礼,表示成人,但体犹未壮,所以叫“弱冠”。柔翰:毛笔。
2.卓荦(luò):才能卓越。荦,同“跞”。
3.过秦:即《过秦论》,汉贾谊所作。准:以为准则。
4.子虚:即《子虚赋》,汉司马相如所作。拟:以为法则。
5.鸣镝(dí):响箭,本是匈奴所制造,古时发射它作为战斗的信号。
6.檄(xí):檄文,用来征召的文书,写在一尺二寸长的木简上,上插羽毛,以示紧急,所以叫“羽檄”。
7.甲胄(zhòu)士:战士。胄,头盔。
8.畴昔:往时。穰苴(rǎng jū):春秋时齐国人,善治军。齐景公因为他抵抗燕、晋有功,尊为大司马,所以叫“司马穰苴”,曾著《兵法》若干卷。
9.“长啸”两句:放声长啸,其声激扬着清风,心中没有把东吴放在眼里。
10.“铅刀”句:用汉班超上疏中的成语。李善注引《东观汉记》:“班超上疏曰:臣乘圣汉威神,冀俲铅刀一割之用。”铅质的刀迟钝,一割之后就很难使用。拿铅刀用来比喻自己才能低劣。这句是说自己的才能虽然像铅刀那样柔软,但仍然有一割之用。
11.骋:施。良图:好的计划。
12.眄(miǎn):看。澄:清。江湘:长江。此为东吴所在,地处东南,所以说“左眄”。
13.羌胡:即少数民族的羌族,在甘肃、青海一带,地在西北,所以说“右盼”。
14.爵:禄位。
15.田庐:家园。
16.郁郁:严密浓绿的样子。涧底松:比喻才高位卑的寒士。涧,两山之间。
17.离离:下垂的样子。山上苗:山上小树。苗,初生的草木。
18.彼:指山上苗。径寸茎:即一寸粗的茎。径,直径。
19.荫:遮蔽。此:指涧底松。条:树枝,这里指树木。
20.世胄(zhòu):世家子弟。胄,长子。蹑(niè):履、登。
21.沉下僚:沉没于下级的官职。下僚,下级官员,即属员。
22.“地势”两句:这种情况恰如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,是地势造成的,其所从来久矣。
23.金:指汉金日磾。《汉书·金日磾传》载,金日磾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,七代为内侍。张:指汉张汤,他家自汉宣帝以后,有十余人为侍中、中常侍。《汉书·张汤传赞》云:“功臣之世,唯有金氏、张氏亲近贵宠,比于外戚。”
24.七叶:七代。珥(ěr)汉貂:汉代侍中、中常侍的帽子上,皆插貂尾。珥,插。
25.冯公:指汉冯唐,他曾指责汉文帝不会用人,年老了还做中郎署长的小官。伟:奇。
26.不见招:不被进用。招,招见。
27.希:仰望。段干木:战国初年魏国人时人赞他有文有才,怀君子之道,声驰千里。但他隐居陋巷,不肯为官。魏文侯请他出任宰相,他不肯接受。魏文侯乘车到他门口,都俯身在车的横木上向他致敬。
28.偃息:仰卧,安卧。藩魏君:保卫了魏君。
29.慕:仰慕。鲁仲连:战国时齐人。很有正义感。曾周游列国,为人排难解纷但功成之后,以受赏为耻,高风亮节卓尔不群。
30.当世:那时的天下之士。贵:指高贵。不羁:不受约束。
31.卓:崇高。不群:超群。
32.临:面对。组:丝织的绶带。当官的印氧通常挂在绶带上,系于腰间。绁(xiè):系住的意思。
33.对:面对。珪:同圭。古代帝王、诸侯举行礼仪时所用的板状玉器,上尖下方。
34.连玺:指成串的印。
35.济济:形容人多。
36.赫赫:显赫。
37.冠盖:官员穿戴的服饰和乘坐的车辆,常借指官吏。荫:遮蔽。四术:四通八达的道路。
38.朱轮:红色车轮。汉代列侯二千石可乘朱轮的车子。竟:整个。长衢(qú):长街。
39.金张:指金日磾和张汤家族。
40.许史:许指汉宣帝许皇后的父亲,史指汉宣帝祖母史良娣的娘家。
41.寂寂:寂静。扬子:指扬雄。扬雄是西汉末年哲学家、思想家、文学家、历史学家、语言文学家,是《三字经》中的五子之一。
42.卿相:古代高级官名。舆:车。
43.寥寥:稀少。
44.玄虚:玄妙而不可捉摸。扬雄仿《周易》作《太玄经》十卷;仿《论语》作《法言》十三卷;拟司马相如《子虚赋》等而作赋。作者取“玄虚”二字涵盖了他讲学的内容。
45.准:水准。宣尼:指孔子(汉宣帝追谥孔子为褒城宣尼公)。
46.悠悠:长久、遥远。
47.擅:超过。八区:八方,天下。
48.紫宫:指帝王宫禁。
49.飞宇:飞檐。
50.欻(xū):轻举、急躁鲁莽。
51.被(pī)褐:穿着粗布短袄,喻不慕名利,安于贫贱。阊阖:宫门,泛指京城。
52.许由:传说中的隐士。相传尧让以天下,不受,遁居于颍水之阳箕山下。尧又召为九州长,由不愿闻,洗耳于颍水之滨。事见《庄子·逍遥游》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。
53.荆轲:战国齐人,好读书击剑,为燕太子丹刺秦王,失败被杀。燕市:燕国的都市。
54.酒酣:酒喝得痛快,兴致正浓。震:威。
55.渐离:即高渐离,燕人,善击筑。
56.谓:以为。据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记载,荆轲在燕国时,和燕国的狗屠及会击筑的高渐离是好朋友,经常一起在市中喝酒,酒喝得痛快时,高渐离击筑,荆轲哀歌相和,已而二人对泣,旁若无人。
57.无壮士节:指刺秦王未成功。节,操守。
58.与世殊伦:与社会上一般人不同。伦,辈。
59.邈:小。四海:犹天下。
60.豪右:世家大族。古时以右为上,所以称世家大族为右族。陈:陈述。
61.贵者:指豪右。自贵:自以为贵。
62.贱者,指荆轲。自贱:自以为贱。
63.钧:量名,三十斤为一钧。这四句是说贵者像尘埃一样轻,贱者像千钧一样重。
64.主父:西汉纵横家主父偃。《史记·主父偃传》载,主父偃在被汉武帝作用前,曾游学四十余年,以至穷困于燕、赵,父母不把他当儿子看待,兄弟也鄙弃他。
65.薄:轻鄙之。
66.买臣:即朱买臣,汉武帝时人。《汉书·朱买臣传》载,朱买臣未做官时,家里很穷,以打柴维持生计,但好读书,一边担柴,一边诵书,他的妻子引以为耻,遂改嫁而去。
67.陈平:汉高祖的功臣。《史记·陈丞相世家》载,陈平少年时家穷,喜读书,住偏僻小巷,用席做门。
68.翳负郭:以背靠城郭的破房子蔽身。
69.长卿:即司马相如,字长卿。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私奔,同归相如故里,家中空无所有。
70.忧在填沟壑:在他们穷困的时期,有饿死的可能。
71.迍邅(zhūn zhān):处境艰难。
72.习习:频频飞动貌。
73.枳棘:枳木与棘木。因其多刺而称恶木,常用以比喻恶人或小人。
74.苏秦:战国时期纵横家、外交家和谋略家,后被车裂。
75.李斯:秦朝丞相,后被腰斩。
76.咄嗟:形容时间短。
77.饮河:比喻所求不多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尧让天下于许由,由曰:“鹪鹩巢于深林,不过一枝;偃鼠饮河,不过满腹。”
78.贵足:以知足为贵。
其一
自己二十岁时就写得一手好文章,博览群书,见解卓尔不群。
写的论著达到《过秦论》的水准,作的赋可与《子虚赋》相比拟。
边城有战事,军队频频放出响箭,插有羽毛的军书飞报京都。
我虽然不是行伍出身,但很早就学习过司马穰苴兵法,会排兵布阵,运筹帷幄,决胜天下。
长啸激起阵阵清风,我的志向是消灭东吴,统一天下。
一把很钝的铅刀都希望能有一割之用,我做梦也想施展自己的才能。
只要国家起用我,我就能大展宏图,实现平定东吴、平定羌胡的梦想。
我期望为国建功,并不贪图封赏,功成之后,拜别君王,归隐田庐。
其二
茂密苍翠的松树生在涧底,密集柔弱的小苗高踞山上。
这手指粗细的小苗,竟遮住了生在涧底身高百尺的松树。
无德无才的贵族后裔因门阀高当上高官显宦,而有才能的英俊因门阀低只能做个小官。
这是不合理的门阀制度造成的,已非一朝一代之事。
金、张家族靠门阀高,七代为官,他们冠旁插着貂尾,声名显赫。
而冯唐伟才,却不被重用,被冷落到暮年。
其三
我仰慕段干木,他在陋巷安卧就能起到保卫魏国的作用。
我仰慕鲁仲连,在大敌当前、敌强我弱的形势下,说服赵国放弃投降计划,使秦军撤退。
不受约束,自由自在,周游列国为人排难解纷。
功成后以受封赏为耻,他的品质高贵而超群。
不肯要象征权力和富贵的绶带,难道还会接受圭璋?
成串的官印光耀门庭的爵位,却视之如浮云。
其四
繁华的京城内,人头攒动,摩肩接踵,声名显赫的众多王侯居住在这里。
贵族们来来往往,络绎不绝,冠盖遮蔽了四通八达的道路,有着红色轮子的车驾塞满了长街。
达官显贵们朝夕相聚在金、张、许、史等豪门。
不是这家“击钟罄”,就是那家“吹笙竽”,整日奏乐歌舞,尽情享乐。
扬雄在家著书讲学,不与卿相往来。
在幽静空廓的屋子里写《太玄经》,阐述玄远的道理。
其言论达到孔子的水准,写的辞赋可和司马相如所写辞赋相比拟。
随着岁月的流逝,扬雄名扬天下,流芳百世。
其五
明亮的天空中,太阳放射出的耀眼的光芒照耀着神州大地。
排排带有飞檐的豪华宫殿高耸蓝天,像浮在云里,让人仿佛觉得到了天上的紫微星宫里一样。
原来在高大的门第内,住着众多的王侯。
自己并非攀龙附凤之人,为什么忽然来到这个地方?
于是他穿着粗布衣服,离开皇城,要追随许由做一个隐士。
他到高山上抖衣服,到长河中洗脚,要除去世俗的污垢,摒弃荣华、淡薄名利,做一个高士。
其六
荆轲和高渐离是好朋友,他们在燕市喝酒,喝到尽兴时,气冲牛斗。
高渐离击筑,荆轲和而慷慨悲歌,旁若无人。
此时,荆轲虽然还未做刺杀秦王的壮举,但他豪气冲天,傲视天下的英雄气慨也与世人不同。
他不把天下四海放在眼里,更别说那些豪门贵族啦。
豪门贵族自以为贵,但在荆轲看来却如埃尘。
那些有才学而出身寒门的人,虽然因贫寒自以为贱,但在荆轲心里却重如千钧。
其七
主父偃未当官时,受困贫穷,连父母兄弟都轻视他。
朱买臣未出仕时,家里贫穷,以打柴为生,夫妻不相安,妻子改嫁。
陈平少时家贫,住在背靠城郭的僻巷里。
司马相如携与他私奔的富家女卓文君回到成都,家里空荡荡的,只有四堵墙壁。
主父偃、朱买臣、陈平、司马相如都是了不起的人物,他们的业绩留传后世,光耀史册。
但当他们没有机遇发展自己,未出仕时,穷困潦倒,忧愁饿死,填了沟壑。
英雄也有困顿不得志的时候,自古以来就是如此。
哪一个时代没有奇才啊?当他们没有机遇发展自己,就被遗忘在草野之中。
其八
像笼中鸟一样四处碰壁,无法冲破束缚,施展抱负。
我这个住在陋巷的高傲不合群的贫寒之士,只能抱着自己的影子,孤独地守在空荡荡的家中。
我想凭着个人的聪明才智到社会上做一番事业,但是枳棘塞满了道路。
我为囯家提的安邦定囯的建议也无人理睬,只好块然独处,像枯池里的鱼一样奄奄一息。
外无微薄的俸禄,内无一斗粮的储备,生活艰难。
亲戚们看不起我,朋友们也日渐疏远。
苏秦向北游说,曾佩六国相印;李斯西上秦囯游说,得为客卿,秦统一六囯后,又任丞相。
他们在一俯一仰之间得到荣华富贵,但是两人都难逃被杀的厄运,在一呼一喏之间就凋枯了。
看来,我还是像鼹鼠一样,喝饱肚子就行,不要多余的东西。
像鹪鹩一样,有一条树枝栖身便足够了,淡薄名利、安贫知足,做一个旷达之士。
《咏史八首》写于左思早年,具体写作时间难以断定。仅从诗提供的情况看,大体可以说写在左思入洛阳不久,晋灭吴之前。诗中写到左思在洛阳的生活以及这种生活所形成的特有感情。左思是因为他的妹妹左棻被选入宫而举家来到洛阳的。晋武帝泰始元年(273),晋武帝选中级以上文武官员家的处女入宫,次年又选下级文武官员及普通士族家的处女五千人入宫。左思的父亲为殿中侍御史。左思入洛阳的时间,大体可以断定在泰始元年以后。
左思来到洛阳,主要是想展示自己的满腹经纶,以期取得仕途上的畅达,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铺平道路,结果却不尽如人意。左思从谋求仕途所遭遇的种种坎坷艰难了解到晋朝的政治腐败,并反映在《咏史八首》诗中。这些诗也不能说是左思居洛阳很久才写成的。组诗其一中有“长啸激清风,志若无东吴”之句,晋灭东吴是在晋武帝太康元年(280),据此可推知《咏史八首》作于太康元年以前。
这八首五言咏史诗为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什,奠定了左思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。左思一生,虽然“良图”变成了梦想,志向没有得到伸展,但并没因此向权贵俯首,滚进污淖之中,却是断然割断俗念,“归隐田园”,洁身自好以终。而《咏史八首》,成了左思平生思想、节操的写照,也成为研究左思的重要资料。
左思借咏史以言志:“左眄澄江湘,右盼定羌胡。功成不受爵,长揖归田庐。”(其一)左思的动机,是否诚如他所说的那样纯洁、信美,是需要作出具体分析的。然而统一中国,安定局势,是当时提出的历史任务。汉末豪强与军阀割据混战,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,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。之后,三国鼎立的局面,尽管消灭了许多小的割据者,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有利的形势,但距离全国统一时日尚远。三国后期,崛起于魏的司马氏集团,成了全国统一趋势的新势力的代表。晋武帝泰始元年(265),晋政权正式成立后,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,同时司马氏集团也急切于在全国的统一中来巩固自己的统治。夺取东吴,荡平边境内的骚乱势力,成了上下一致的呼声。生活在这样历史条件下的左思,为形势所推动,有志于全国的统一,并借以造就自己事业的思想,大概不是一天产生的。只是到了洛阳,对天下形势有了更清楚的认识,在心底酝酿了很久的思想才成熟了,爆发了,寄托在自己的诗篇中。过去的一些论者谈及左思的思想时,指出左思有很强的“功业心”,这无疑是正确的。然而还必须把左思的这种“功业心”放到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,确定哪些是时代所赋予的内容,哪些是阶级的立场所决定的内容,这样才能更明晰、更准确地评价左思的思想。
有着致力于全国统一抱负的左思,并非徒作大言,纸上谈兵,而是做了许多切实的准备的。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他所说的“畴昔览穰苴”(其一),即读军书兵法。在封建社会中,习文秉武,虽然并非什么罕事,然而在士族社会制度中,却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。魏晋期间,士族制度占据着统治地位。士族以“积世业儒”为贵,左思出生在一个世代业儒的下层士族之家,不能不受到这种腐朽观念的影响。但他能够打破世系门第观念的束缚,立志到疆场上去,在实现祖国统一的事业中觅取个人的功名,这是可贵的。而且,随之左思居住洛阳,见闻到“边城苦鸣镝,羽檄飞京都”(其一)的情况,更是急不可捺,跃跃欲试。尽管左思自知自己的军事才能像铅刀一样的钝,然而能为祖国的统一事业,即使有一割之用,也是能慰自己平生志向的。
但是,左思美好的愿望遭到了士族制度的压抑和摧残。晋实行“门选”制以维护士族集团的利益,从而造成了“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世族”的局面。更有甚者,一些门第观念很强的士族,对于文章的品评也是以门第的高低来决定弃取的态度。《晋书·左思传》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:陆机听说左思构思《三都赋》,抚掌大笑,在与他的弟弟陆云的信中说:“此间有伧父,欲作三都赋,须其成,当以覆酒甕耳。”后来由于司空张华的推崇,他的赋才得以大出其名。左思的门第寒下,虽然才高志清,却很难能冲破士族制度的坚硬厚壳而在政治上有所作为。冷酷的现实,使左思献身无门,报国无期,怀着无限的愤慨。《咏史》其二,正是他这种愤慨的写照。诗中,他把像自己一样才高位卑的寒门子弟,喻作生于涧底的松柏;把依赖祖业居于要津的才劣质拙的士族纨绔子弟,喻作长于山顶的柔弱的小苗。松质柏节似的人才,受到柔条弱枝般的人的遮挡,其原因为“地势使之然”,是士族制度本身造成的。然而士族制度,又是“由来非一朝”。汉张汤、金日磾的子孙,凭借着先人的荫德,数代都享受着极大的尊荣。而奇伟出众的冯唐,直到白首仍未受到重用。在此,左思不仅把犀利的批判锋芒,直指当时的社会现实,还批判了以往的士族制度。在肯定的对象与否定的对象对比之中,使诗对士族制度的揭露,更加显得有力。
在功名利禄到来之时,左思毅然却步了,在《咏史八首》诗中读者可以寻找到理解其原因的线索。左思居住在洛阳,面对着“落落穷巷士,抱影守空庐”(其八)的情景,愧恨交加,认识到自己来洛阳是一次失足。因此自责自惭地说:“自非攀龙客,何为忽来游?”他想步许由的后尘:“振衣千仞岗,濯足万里流。”(其五)虽然想做段干木、鲁仲连式的人物,“当世贵不羁,遭难能解纷”(其三)。但是,晋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残杀,愈演愈烈;这里又没有像魏文侯、平原君那种礼贤下士的人物。况且腐败的政治,残酷的杀夺,使荣枯盛辱瞬息万变。“俯仰生荣华,咄嗟复雕枯。”在这样的时代,“饮河期满腹”的偃鼠,“巢林栖一枝”的鹪鹩,“可为达士模”(其八)。弃却富贵,退居乡里,以求洁身自好,成了左思的必然道路。田园生活,远离杀夺中心,使左思怡然自得,乐陶其中(见《招隐》之二)。但是左思心情并不平静:“高志局四海,块然守空堂。壮齿不恒居,岁暮常慨慷。”(《杂诗》)又可见左思选择退居乡里的道路,是不得已而为之的,是有着无限的悲凉与凄怆的。
就是这样,左思的《咏史八首》以它所特有的深厚社会内容,熔铸着左思的平生理想,奠定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坚实地位。另外,《咏史八首》在艺术上也有着它特出的地方。
第一,力矫太康颓靡文风,承继建安雄健骨力。晋初太康文坛上,总的创作倾向是:刻意摹仿古人作品,很少结合现实实际;追求辞句华丽和对偶的工整,形成了绮靡浮泛的形式主义风尚。在这种颓风面前,左思则独树旗帜,以《咏史八首》为代表,继续发扬了建安文学“以情纬文,以文被质”的优秀传统。虽然以咏史名篇,不是左思首创,但左思能从现实生活出发,精心选择史实,巧妙地融汇进自己的思想、情感,借咏史以抒情,借抒情以讥世。这不仅突破了前人咏史诗只限于一事,“堆垛寡变”的局限,而且与太康文学刻意摹仿古人、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倾向分庭抗礼。在艺术形式方面,《咏史八首》并非不注重,诗人从华丽之中求朴拙,于浮泛之外求深蕴,质朴自然,奔放沉郁,绝少雕镂的痕迹。综上两个方面,钟嵘称赞左思创造了一种独特的“左思风力”(《诗品》)。王夫之则说:“三国之降为西晋,文体大破,不绝于来兹者,非太冲其焉归?”(《古诗评选》卷四)这些评价是公允的。
第二,才志结合,浑然一体。陈祚明曾说:“太冲一代伟人,胸次浩落,洒然流咏。似孟德而加以流丽,仿子建而独能贵简。创成一体,垂示千秋。其雄在才,而其高在志。有其才无其志,语必虚矫;有其志而无其才,音难顿挫。”(《采菽堂古诗选》卷十一)陈祚明指出左思成功的原因,在于才志结合,是很对的。左思的艺术才能,使《咏史八首》,每首都可以独立,并能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意义;同时用一根高洁理想、情操的金缕线,把首首串连在一起的,浑然一体,内在结构紧密使之不可分割。其一,正面畅抒自己的理想,可谓全组诗的总纲;其二,写遭受门阀制度的压抑而产生的悲愤之情;其三,表示要以段干木、鲁仲连为榜样,另辟蹊径,以期报国;其四,写自己甘于孤寂专心著述,成就自己;其五,再写此路不通,而想追奔许由;其六,赞誉荆轲,借以披露情怀;其七,从历史上许多英俊人物沈埋下僚,以慰心中的不平;其八,写社会的黑暗,决心避世,求洁身自好。这些作品中,思想情感似滔滔江水,奔泻翻腾;又似九曲黄河,曲折回环,一咏三叹,反复宛转。慷慨悲壮之中,有细腻旖旎;低音纤气之内,又挟滚滚沉雷。左思把丰富多变的思想感情,分别写在各首之中,恰似一个巨手巧匠把颗颗散珠组成一个完整精美的花环。因而《咏史八首》“遂为古今绝唱”(胡应麟语),在中国文学史上,咏史诗体同左思的名字便紧紧联起来了。
作为封建阶级文人的左思,又处在黑暗险恶的政治环境之中,他所写的《咏史八首》不可能不打上鲜明的阶级烙印,不能不留下他那个时代所给他的影响,如消极避世的思想、虚无无为的思想等。读者不能因为左思的《咏史八首》有着丰富的精华而对其所含有的封建性的糟粕,尽管相比之下份量很轻,而有所忽视。

左思,西晋文学家。字太冲。临淄(今山东淄博)人。生卒年不详。他家世业儒学。少时曾学书法鼓琴,皆不成,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,乃发愤勤学。左思貌丑口讷,不好交游,但辞藻壮丽,曾用一年时间写成《齐都赋》(全文已佚,若干佚文散见《水经注》及《太平御览》)。泰始八年(272)前后,因其妹被选入宫,举家迁居洛阳,曾任秘书郎。元康年间,左思参与当时文人集团“二十四友”之游,并为贾谧讲《汉书》。元康末年,贾谧被诛,左思退居宜春里,专意典籍。后齐王召为记室督,他辞疾不就。太安二年(303),左思移居冀州,数年后病逝。左思作品旧传有集五卷,今存者仅赋两篇,诗十四首。《三都赋》与《咏史》诗是其代表作。左思的作品收录于严可均所辑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》和逯钦立所辑《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