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雷

诗歌云 |
新雷

造物无言却有情,每于寒尽觉春生。
千红万紫安排著,只待新雷第一声。

1、造物:指天,古人认为天创造万物。又作“造化”。
2、每于:常常在。
3、千红万紫:指春天时百花齐放的局面。
4、著:妥当,明显。又作“着”。
5、新雷:春天的第一个雷声。这里象征着春天将很快来临。
造物者没有言语却有知觉,每当寒冬将尽便促使春意萌生。
千红万紫的花朵都已经准备就绪,竞相开放要待那惊雷一声
这首绝句写于道光四年(1824)初春,正是鸦片战争前的十余年。当时清政权腐败黑暗,已臻至绝境;而西方的鸦片贸易,又在不断增加。明智的士大夫,目睹这内外交困的局势,既满怀焦急不安;又渴望新局面的到来。《新雷》正是寄寓这种复杂情绪的产物。
这首诗平顺自然,没有难词拗句,比较容易领会。在艺术构思上,诗人却匠心独运,使诗歌的表达手段有了新意。
首先,诗人的移情手法,赋予自然界具有人的情感活动和思维能力。“造物无言却有情”,作为造物者的天,即自然界,本来并不具有人类的情感和思维。诗人笔下,自然界不但能思维,而且在不言不语之中,饱含着对人类的感情。这表现在害怕寒冷的人类,在最难熬的时刻,自然界会冬去春来,带来温暖。不仅如此,还刻意安排了万紫千红的百花,来愉悦人类、安慰人类。这一切,只等一声春雷炸响之后,就出现了。自然四时运行,本来是自然界的规律,无情绪可言。诗人有意识地把人类的情绪活动外射到自然界中,使自然界具有与诗人共鸣的思想感情活动。因此,诗人笔下的自然,实际上是诗人思绪改造过了的自然。在这个自然画面上,寄托了诗人对于一种新的社会环境,新的生活气氛的追求和仰慕,也启示了读者对更新更高尚美好生活的渴望。
其次,诗人在处理全诗情绪的转换时,巧妙地利用最富于孕育性的时刻这一美学手段。诗人不写新雷之后满目欢愉的情形,而集中写新雷炸响前夕,万物俱备而万物俱待这一关键时刻,使画面更富悬念,更具戏剧色彩。因为造物有情,寒尽春生,千红万紫的百花正含苞待放,自然界一时间仿佛处于静止的等待之中。这是巨大变化前夕的平静,是第一声春雷炸响前的寂静。所以,平静、寂静之中,蕴藏着即将爆发的巨变。在人们的情绪上,只有这样的时刻,最令人紧张,也最富于想象力。诗人抓住了第一声春雷炸响前夕这个富于孕育性的时刻,更能表达他对春天的渴望,对新的生活环境的渴望。
因为诗人巧妙运用了移情手法和富于孕育性的时刻,来描写冬尽春来一时间情绪的波澜,诗歌虽然短小,却隽永清新,为人传唱。

张维屏(1780年-1859年09月18日),字子树,号南山,又号松心子,别署楚客、第七洞天樵客、南山道人、珠海老渔、唱霞渔者等。广东番禺(今属广州海珠)人。原籍山阴人。中国近代诗人。 [5]
张维屏于乾隆五十七年(1792年)始应县试。嘉庆十二年(1807年),入都会试,翁方纲极赏其诗。道光二年(1822年),中进士,以知县用,历湖北黄梅、松滋、广济和江西泰和等县,累官至江西南康知府。居官清廉,“尽心民事,深洽舆情”。于道光十六年(1836年),辞官归里。筑听松园于广州花地,潜心著述。曾短暂主广州学海堂堂长,讲学授徒。道光二十年(1840年),鸦片战争爆发,张维屏触动很深,创作了一系列反帝爱国诗篇。咸丰九年(1859年)9月18日, 卒于广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