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月十五夜

诗歌云 |
上元、观灯

火树银花合,星桥铁锁开。
暗尘随马去,明月逐人来。
游伎皆秾李,行歌尽落梅。
金吾不禁夜,玉漏莫相催。

1,正月十五:称上元节,这天晚上称“元宵”,唐代有观灯的风俗。
2,火树:树上点缀装饰着灯火,故称。
3,银花:明亮灿烂的灯彩。
4,合:灯光连成一片。
5,星桥:言城门大开,任人通行。崔液《上元夜》:“玉漏铜壶且莫催,铁关金锁彻明开。”城关之外为城河,这里的桥,即指城河上的桥。星桥含虚实二意。灯影照耀,城河望去犹如天上的星河,故把桥说成“星桥”,这是实写。又《三辅黄图》记长安古城“渭水贯都,以象天汉;横桥南渡,以法牵牛”。星桥亦暗喻长安上应星象之意,这是虚拟。虚实相应便有人间仙境之概。亦有文章认为,星桥即洛阳星津桥,为天津三桥之一。《唐两京城坊考》载:“洛水西自苑内上阳宫之南,流入外郭城。东流经积善坊之北,分三道,当端门之南立桥。南曰星津桥,中曰天津桥,北曰黄道桥。”
6,铁锁开:唐朝都城有宵禁,此夜取消禁令,城门铁锁开启,任人通行。
7,暗尘:暗中飞扬的尘土。
8,逐:追赶。
9,游伎(jì):歌女、舞女。译作“游骑(jì)”。
10,秾(nóng)李:《诗经·召南》“何彼秾矣,华如桃李”。此处指观灯歌伎打扮得艳若桃李。
11,行歌:边走边唱。
12,落梅:乐曲名,即《梅花落》。
13,金吾:原指仪仗队或武器,此处指禁卫军。
14,不禁夜:指取消宵禁。唐时,京城每天晚上都要戒严,对私自夜行者处以重罚。一年只有三天例外,即正月十四、十五、十六。
15,玉漏:形容漏刻的精美。漏:漏刻,古代计时器,这里指时间。
16,莫相催:译作“莫频催”。此句意为时间莫要走快了。
灯光连成一片好像树上银白的花朵,城河桥上,灯如繁星,关锁尽开,任人通行。
马蹄飞扬暗中带起尘土,明月当空似乎在追随行人。
游玩赏月的歌伎都装扮得华美艳丽,边走边唱着《梅花落》。
京都的禁军们今天取消了夜禁,计时的玉漏壶不要催促天明。
据刘肃《大唐新语·文章》载:武则天神龙之际,正月十五夜京城大放花灯,金吾弛禁,特许夜行,观灯者人山人海。文士数百人赋诗纪事,当时以苏味道、郭利贞、崔液三人所作为绝唱。此诗即当时苏味道所做,大约作于唐神龙元年(705年)正月。也有学者认为,此诗作于神功元年(697年)或长安元年(701年)。
“火树银花合”,是说元宵的装点,每年的这天晚上,唐朝都城里都要大放花灯。各式各样花灯挂满街头,像一棵棵开满鲜花的树,一排排,高高低低,错落有致。一个“合”字说明灯火之繁富,就像要向人们围拢过来。人太多了,摩肩接踵,熙熙攘攘,平日紧锁的城门也被打开了。因为护城河两岸彩灯高挂,看起来就像天上的银河,所以此处说“星河”。 [5]
以上写元宵之夜的整体氛围。下面就人们的具体活动作了分述。达官贵人坐着马车,所过之处,尘土飞扬。明月高悬,普照人间,人们无不在月光的笼罩之下。歌女们穿得花枝招展,唱起了流行歌曲《梅花落》。 [5] 由这些描写不难想象,洛阳城里的元宵之夜,成了不眠之夜,不知不觉已至深更半夜,但欢腾的人群仍然乐而忘返,希望这一年一度的良辰美景不要匆匆过去。这就逼出了结尾两句:“金吾不禁夜,玉漏莫相催。” [6] 一个极富中国特色的节日就这样寥寥数笔气息全出,给人一种歌舞升平、国泰民安的祥和温暖的感觉。这首诗生活气息浓厚,写出了中国人向往的一种国泰民安的生活情景。读来有种打动人心的力量,毕竟,追求生活祥和是任何时代都不会改变的。 [5]
这首诗在艺术上,对仗工整又不失自然天工。如各联末尾字一“合”一“开”、一“去”一“来”、一“李”一“梅”,既是情境内容的需要,又不失艺术上的严整。《唐诗镜》说此诗“纤浓恰中”,《姜斋诗话》说此诗“浑然一气”,都得其中三味。

苏味道(648年—705年),赵州栾城(今河北省栾城县)人。青年时即有才名,二十岁举进士及第,任咸阳尉。延载中,历凤阁舍人,检校侍郎。出为集州刺史。不久,召拜天官侍郎。武后圣历初拜相,但无所作为,处事含糊,时人谓之“苏模棱”。神龙初,中宗复位,贬眉州刺史,复改益州大都督府长史,寻卒。今存诗十六首,多为五律。《全唐诗》录为一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