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归

诗歌云 |

苔径临江竹,茅檐覆地花。
别来频甲子,倏忽又春华。
倚杖看孤石,倾壶就浅沙。
远鸥浮水静,轻燕受风斜。
世路虽多梗,吾生亦有涯。
此身醒复醉,乘兴即为家。

1.苔径:长满青苔的小路。临:挨近,靠近。
2.覆:遮盖。
3.频:多次。甲子:这里指用来记日的干支之一,每六十天一个“甲子”,诗人自离去至归来相去三年,共十八个“甲子”,所以说“频”。
4.倏忽(shū hū):译作“归到”。春华:即春花。
5.倚仗看孤石:晋谢安所居的地方,有石一柱,谢安常倚仗相对。杜甫在这句诗里说的即指此。
6.倾壶:指斟酒。沙:浣花溪有沙。
7.梗:阻塞。
8.吾生亦有涯:本自《庄子·内篇·养生主第三》:“吾生也有涯”。涯,穷尽。
9.乘兴:兴会所至。
草堂苔径临江一边长满了竹子,茅檐下面盛开着满地的鲜花。
离开草堂已经三年,转眼又到了花开的春天。
独自倚杖去看孤石,在江畔沙滩倾壶饮酒。
远鸥浮游观之似静,轻燕迎风上下斜飞。
人世间的道路险阻,而我的生命有限。
此身方醒又醉,乘兴所往即是我的家。
宝应元年(762年)7月,严武还朝,诗人自成都送严武到绵州后与之分手。接着徐知道在成都作乱,诗人只好避往梓州。次年八月,诗人知道房琯死于阆州僧舍,又赴阆州凭吊,以后便漂泊于阆州、梓州两地。由宝应元年(762年)离成都,至广德二年(764年)2月闻严武再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,8月诗人又返成都草堂,前后共三年。此诗即诗人返归成都浣花草堂时所作,借以抒发往来不定之苦而产生自伤自解。
此诗首二句是写在草堂周围漫步,此举是动;而江边之竹、檐前之花,清幽明丽,此景是静。人动而景静,正是内心之静通过漫步静景中而展现。在此基础上,“别来频甲子,倏忽又春华”二句又见赏春之心萌动。而在此萌动之中,又有时光无常之感。中间四句是赏春具体行为。“看”、“就”是人的行为,“浮”、“受”则是鸥、燕的动作,这些行为动作很有宁静之致,主要在于这一切都是随兴而至,毫无造作所致。其中,“远鸥浮水静,轻燕受风斜”二句以“静”字、“斜”字传出鸥燕性情形态,上句用字较浑而“静”字较工,且以“远”字总括,以“轻”字助发,下句因“受”字之工而饱受宋人称赞。后四句写对生命有涯的解脱之道,唯在于直心而行,兴之所至,兴尽而返,毫不执着。
全诗用字完润,情景交融,写景上远近结合,所用典故极难品味,如“吾生亦有涯”便意致无穷,反映了诗人饱经忧患,备尝困顿之后,由于深感踪迹无常,往来不定之苦而产生自伤自解,随遇而安的思想。

杜甫(712年—770年),字子美,尝自称少陵野老。举进士不第,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,故世称杜工部。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宋以后被尊为“诗圣”,与李白并称“李杜”。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,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,内容深刻。许多优秀作品,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,因被称为“诗史”。在艺术上,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,尤长于律诗;风格多样,而以沉郁为主;语言精炼,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。存诗1400多首,有《杜工部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