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 诗歌云 |
夜坐
其一
春夜伤心坐画屏,不如放眼入青冥。
一山突起丘陵妒,万籁无言帝坐灵。
塞上似腾奇女气,江东久陨少微星。
平生不蓄湘累问,唤出姮娥诗与听。
其二
沉沉心事北南东,一睨人材海内空。
壮岁始参周史席,髫年惜堕晋贤风。
功高拜将成仙外,才尽回肠荡气中。
万一禅关砉然破,美人如玉剑如虹。
⑴坐画屏:面对屏风而坐。画屏,饰有彩画的屏风。
⑵青冥(míng):青色的天空。
⑶一山:隐喻杰出人才。丘陵:隐喻官场的奸佞小人。
⑷万籁(lài):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声音。帝坐:亦称帝星,指北极第二星,即小熊座β星。《晋书·天文志》:“北极五星,……第二星主日,帝王也。”张衡也认为“帝座者,帝王之位也”。古代星象家以此星象征帝王。译作“帝座”。灵:威灵有神。
⑸塞上:指边疆地区。奇女气:《汉书·外戚传》载,赵婕妤“家在河间。武帝巡狩,过河间,望气者言,此有奇女,天子亟使使召之。”这里借指奇才将要出现的预兆。
⑹江东:指长江下游地区,自古是经济繁荣、文化发达、人才荟萃之地。陨(yǔn):坠落。译作“殒”,通“陨”。少微星:星名,一名处士星,古代星象家认为是象征士大夫的星。《晋书·天文志》:“少微四星在太微西,士大夫之位也。”此处借指有才之士。
⑺平生:一作“从来”。蓄:心里存有。湘累(léi)问:指屈原的《天问》。屈原在《天问》中,一连举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,诸如宇宙、自然、神话、历史等,对天发问,表现了诗人的探索精神。湘累,指屈原。《汉书·扬雄传上》:“钦吊楚之湘累”,颜师古注引李奇曰:“诸不以罪死曰累。屈原赴湘死,故曰湘累也。”屈原实投汨罗江而死,因汨罗和湘水都注入洞庭湖,古人便误以为汨罗流入湘水,实非。
⑻姮娥(héng é):即嫦娥。神话人物,传说为后羿的妻子,因偷吃了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的不死之药,奔入月宫。一作“嫦娥”。
⑼沉沉:重重,沉重的样子。北南东:即东西南北,指四方。
⑽一睨(nì):犹一瞥,一眼看去。睨,斜着眼睛看。人材:有才能的人。现多写作“人才”。海内:即国内。
⑾壮岁:壮年。诗人于嘉庆二十五年(1820)以举人任内阁中书,次年参加国史馆重修《清一统志》的工作,任校对官,时年三十,故言“壮岁”。周史:周代的史官,这里泛指史官。
⑿髫(tiáo)年:指童年。古时幼童垂发,称垂髫。惜堕(duò):此为反语,实则诗人并不可惜。堕,坠落,这里指身染。晋贤风:原指晋初阮籍、嵇康等人为反对司马氏的所谓“礼法”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清谈风气。此借指议论时政的风气。
⒀拜将:指西汉韩信事。韩信(?—前196),汉初名将,淮阴人,少时家贫,曾乞食漂母,因受淮阴屠中少年胯下之辱,从项梁举兵,后辗转归汉,拜为大将,与张良、萧何合称“汉初三杰”。成仙:指西汉张良事。张良(?—186),汉初大臣,字子房,城父人。他佐刘邦灭项羽后,定天下,封留侯,晚年学道求仙,为道家养生及辟谷之术。
⒁回肠荡气:本指肠为之转,气为之舒,即所谓感心诱耳,缠绵动人,后多形容文艺作品感人至深。这里用来指感人至深的诗词。
⒂禅关:佛教禅宗认为修行悟道必经的重要关口。此借喻清王朝进行严酷思想统治和束缚人才的清规戒律。砉(huā)然破:这里是突然打破禅关,领悟要道的意思。砉然,形容东西破裂时发出的声响。
⒃美人:喻作者追求的美好理想。
⑵青冥(míng):青色的天空。
⑶一山:隐喻杰出人才。丘陵:隐喻官场的奸佞小人。
⑷万籁(lài):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声音。帝坐:亦称帝星,指北极第二星,即小熊座β星。《晋书·天文志》:“北极五星,……第二星主日,帝王也。”张衡也认为“帝座者,帝王之位也”。古代星象家以此星象征帝王。译作“帝座”。灵:威灵有神。
⑸塞上:指边疆地区。奇女气:《汉书·外戚传》载,赵婕妤“家在河间。武帝巡狩,过河间,望气者言,此有奇女,天子亟使使召之。”这里借指奇才将要出现的预兆。
⑹江东:指长江下游地区,自古是经济繁荣、文化发达、人才荟萃之地。陨(yǔn):坠落。译作“殒”,通“陨”。少微星:星名,一名处士星,古代星象家认为是象征士大夫的星。《晋书·天文志》:“少微四星在太微西,士大夫之位也。”此处借指有才之士。
⑺平生:一作“从来”。蓄:心里存有。湘累(léi)问:指屈原的《天问》。屈原在《天问》中,一连举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,诸如宇宙、自然、神话、历史等,对天发问,表现了诗人的探索精神。湘累,指屈原。《汉书·扬雄传上》:“钦吊楚之湘累”,颜师古注引李奇曰:“诸不以罪死曰累。屈原赴湘死,故曰湘累也。”屈原实投汨罗江而死,因汨罗和湘水都注入洞庭湖,古人便误以为汨罗流入湘水,实非。
⑻姮娥(héng é):即嫦娥。神话人物,传说为后羿的妻子,因偷吃了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的不死之药,奔入月宫。一作“嫦娥”。
⑼沉沉:重重,沉重的样子。北南东:即东西南北,指四方。
⑽一睨(nì):犹一瞥,一眼看去。睨,斜着眼睛看。人材:有才能的人。现多写作“人才”。海内:即国内。
⑾壮岁:壮年。诗人于嘉庆二十五年(1820)以举人任内阁中书,次年参加国史馆重修《清一统志》的工作,任校对官,时年三十,故言“壮岁”。周史:周代的史官,这里泛指史官。
⑿髫(tiáo)年:指童年。古时幼童垂发,称垂髫。惜堕(duò):此为反语,实则诗人并不可惜。堕,坠落,这里指身染。晋贤风:原指晋初阮籍、嵇康等人为反对司马氏的所谓“礼法”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清谈风气。此借指议论时政的风气。
⒀拜将:指西汉韩信事。韩信(?—前196),汉初名将,淮阴人,少时家贫,曾乞食漂母,因受淮阴屠中少年胯下之辱,从项梁举兵,后辗转归汉,拜为大将,与张良、萧何合称“汉初三杰”。成仙:指西汉张良事。张良(?—186),汉初大臣,字子房,城父人。他佐刘邦灭项羽后,定天下,封留侯,晚年学道求仙,为道家养生及辟谷之术。
⒁回肠荡气:本指肠为之转,气为之舒,即所谓感心诱耳,缠绵动人,后多形容文艺作品感人至深。这里用来指感人至深的诗词。
⒂禅关:佛教禅宗认为修行悟道必经的重要关口。此借喻清王朝进行严酷思想统治和束缚人才的清规戒律。砉(huā)然破:这里是突然打破禅关,领悟要道的意思。砉然,形容东西破裂时发出的声响。
⒃美人:喻作者追求的美好理想。
其一
春夜里独自伤心坐对画屏,不如漫步室外放眼望青空。
一山突然高耸惹得丘陵妒,万籁无声帝座星独显威灵。
长城塞外似乎腾起奇女气,江东上空久已陨落少微星。
平生不似屈原心藏天问事,唤出月神嫦娥读诗给她听。
其二
整日心事重重放眼南北西东,一览英雄人才天下只觉空空。
壮年才身入国史馆任得一职,自幼愤世嫉俗身染晋贤之风。
幻想登坛为将功成求仙而去,才能消磨于回肠荡气诗词中。
万一有一天禅关豁然被打开,美人如莹玉剑气喷吐如长虹。
春夜里独自伤心坐对画屏,不如漫步室外放眼望青空。
一山突然高耸惹得丘陵妒,万籁无声帝座星独显威灵。
长城塞外似乎腾起奇女气,江东上空久已陨落少微星。
平生不似屈原心藏天问事,唤出月神嫦娥读诗给她听。
其二
整日心事重重放眼南北西东,一览英雄人才天下只觉空空。
壮年才身入国史馆任得一职,自幼愤世嫉俗身染晋贤之风。
幻想登坛为将功成求仙而去,才能消磨于回肠荡气诗词中。
万一有一天禅关豁然被打开,美人如莹玉剑气喷吐如长虹。
这两首诗写于道光三年癸未(1823),诗人第四次入京参加会试落第之后。龚自珍是一位眼光敏锐和颇具时代感的有志之士,“引公羊义讥切时政,诋诽专制”“文章忘忌讳,才气极纵横”。他在保守官僚眼里,却是言语“怪诞”,放荡不羁的“狂士”,因此他纵然身怀绝世之才,却被人有意压抑不用,科场屡屡受挫。早在道光元年(1821),诗人应考军机章京,就因权贵阻挠而落选。第四次落第之后,诗人心情苦闷,有感于清王朝的科举制度摧残人才,写下这两首七律。
这两首诗由自己的落第而想到科举制度对人才的摧残,因此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希望天降奇才,打破“万马齐喑”的沉闷空气;另一方面也借此表示自己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与崇高的志向。
第一首对当时腐败的现状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抨击。龚自珍放荡不羁的个性与指责时弊的议论显然为某些当政者所不容,并受到一些碌碌无为的平庸之徒的猜忌,所以诗中也隐约流露出受人嫉恨之事。“春夜伤心坐画屏,不如放眼入青冥”两句就有自我排遣之意,劝自已不必于春夜枯坐,黯然神伤,而宜敞开胸襟,放眼青冥。
“一山突起丘陵妒,万籁无言帝坐灵”两句寓情于景。耸然屹立的高山受到众多小丘的嫉妒,比喻自己遭到庸俗之辈的猜忌;夜空中万籁俱寂,只有帝座星高悬天际,显示出它凌然不可慢犯的威灵,也暗示了在清廷的高压政策下人们钳口不敢言的沉闷局面。这两句既契合夜中所见,又有象征意义,后来康有为的《出都留别诸公》中“高峰突出诸山妒,上帝无言百鬼狞”就是化用龚诗而来。
在如此压抑沉闷的空气之中,即使是人才辈出的江南地区,如今也如少微星已陨落的一片夜空,悄无声息。因而诗人将希望寄托在塞外边远地区,“塞上似腾奇女气”即用此意,表示希望有奇才出现,而这样的奇人未必在京都或人文荟萃之处,而往往出现在山林边僻之地。
最后两句说自己虽对现实深怀不满,然而不愿像屈原那样提出许多问题向苍天发问,而欲将自己的心事写成诗章,在春夜独坐之时吟诵给月中的嫦娥去听,不仅扣住了“夜坐”的主题,而且表示了自己对政治的灰心。
第二首写在万马齐喑的社会环境中,诗人经邦治国的壮志不得实现,希望有朝一日能大展宏才。“沉沉心事北南东”,诗人之所以心事沉沉,正由于他关怀世事。“一睨人材海内空。”诗人睁眼一看,竟觉得海内没有人才。但是中国当时并非真的没有人才,与龚自珍同时代的林则徐、魏源等,都是难能可贵的并世之才。问题在清廷统治者不肯重用人才,把许多人才都埋没了,他们宠爱的大都是庸才兼奴才。这就难怪诗人为之愤慨了。
诗人胸怀经时济世之才,屡次会试却都未被录取。直到近三十岁,才在内阁充国史馆校对官。诗中所谓“壮岁始参周史席”,即指此事。老子即曾任周王朝的柱下史,诗人以周喻清,也隐以贤者在下位的老子自况。对于自己贤能而处于下位的原因,诗人总结为一条:“髫年惜堕晋贤风”,意思是说他自幼即养成像晋代名士那样狂放、倨傲的性格。在那样一个贿赂公行、拍马吹牛成风的社会里,根本不可能有他的进身之阶。句中用了个“惜”字,诗意就婉转、含蓄多了。
“功高拜将成仙外”,诗人急于救亡图存,原不在乎像韩信那样居功拜将或像张良那样功后“成仙”,而是出于一种超乎这些之外的爱国理想。他为了祖国富强和人民幸福,愿意竭尽自己的才智。然而人到中年,功业未就,只能将自己的才华消耗在回肠荡气的诗词中了。这两句典型地表达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传统的事功观,即屈原的竭智尽忠“虽九死其犹未悔”(《离骚》)和左思的“功成不受爵,长揖归田庐”(《咏史八首·其一》)的精神。
“万一禅关砉然破,美人如玉剑如虹”,是说一旦死气沉沉的局面被打破,将会出现英才呈奇、宏愿大展的局面。参破禅关原义是参禅得道,悟彻佛教教理,这里借指统治者束缚人才的“关”。“美人”喻指才智之士,“剑”喻指才能。束缚人才智的关卡一旦被打破,那么人便能实现自己的抱负,剑也能气贯长虹。由此可见诗人叹息人才的匮乏意在指责社会对人才的压抑与限制。
这两首诗跟龚自珍大多数作品一样,骤读之下似乎很难索解。但透过诗人施放的文字烟幕,寻出他一贯的思绪,还是比较容易悟出其本意来的。从中可见诗人壮年时期的精神风貌:尽管对腐败的现状强烈不满,对自己的怀才不遇深深悲愤,但对未来还是寄予很大的希望。龚诗的风格受宋人的影响居多,但抒情兼以议事,仍有“不拘一格”的独特之处。
龚自珍(1792—1841),字璱人,更名易简,字伯定,又更名巩祚,号定庵,又号羽琌山民。浙江仁和(今杭州)人。道光九年(1829)进士,曾任内阁中书、宗人府主事、礼部主事等职,道光十九年(1839)辞官南归,两年后暴死于丹阳云阳书院。论学主公羊学派,讲求经世致用,主张革新,与同时的魏源齐名,称为“龚魏”,为近代思想界的先驱者。其诗多感时伤世的忧患意识和冲破沉闷、呼唤风雷的理想。既有斑斓变化、诡异谲怪的色彩,也有天然真率,淡宕清新的风致。对后世的黄遵宪、谭嗣同、梁启超、柳亚子等人,都有较大影响。著作有《定庵文集》等。今人辑有《龚自珍全集》。
第一首对当时腐败的现状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抨击。龚自珍放荡不羁的个性与指责时弊的议论显然为某些当政者所不容,并受到一些碌碌无为的平庸之徒的猜忌,所以诗中也隐约流露出受人嫉恨之事。“春夜伤心坐画屏,不如放眼入青冥”两句就有自我排遣之意,劝自已不必于春夜枯坐,黯然神伤,而宜敞开胸襟,放眼青冥。
“一山突起丘陵妒,万籁无言帝坐灵”两句寓情于景。耸然屹立的高山受到众多小丘的嫉妒,比喻自己遭到庸俗之辈的猜忌;夜空中万籁俱寂,只有帝座星高悬天际,显示出它凌然不可慢犯的威灵,也暗示了在清廷的高压政策下人们钳口不敢言的沉闷局面。这两句既契合夜中所见,又有象征意义,后来康有为的《出都留别诸公》中“高峰突出诸山妒,上帝无言百鬼狞”就是化用龚诗而来。
在如此压抑沉闷的空气之中,即使是人才辈出的江南地区,如今也如少微星已陨落的一片夜空,悄无声息。因而诗人将希望寄托在塞外边远地区,“塞上似腾奇女气”即用此意,表示希望有奇才出现,而这样的奇人未必在京都或人文荟萃之处,而往往出现在山林边僻之地。
最后两句说自己虽对现实深怀不满,然而不愿像屈原那样提出许多问题向苍天发问,而欲将自己的心事写成诗章,在春夜独坐之时吟诵给月中的嫦娥去听,不仅扣住了“夜坐”的主题,而且表示了自己对政治的灰心。
第二首写在万马齐喑的社会环境中,诗人经邦治国的壮志不得实现,希望有朝一日能大展宏才。“沉沉心事北南东”,诗人之所以心事沉沉,正由于他关怀世事。“一睨人材海内空。”诗人睁眼一看,竟觉得海内没有人才。但是中国当时并非真的没有人才,与龚自珍同时代的林则徐、魏源等,都是难能可贵的并世之才。问题在清廷统治者不肯重用人才,把许多人才都埋没了,他们宠爱的大都是庸才兼奴才。这就难怪诗人为之愤慨了。
诗人胸怀经时济世之才,屡次会试却都未被录取。直到近三十岁,才在内阁充国史馆校对官。诗中所谓“壮岁始参周史席”,即指此事。老子即曾任周王朝的柱下史,诗人以周喻清,也隐以贤者在下位的老子自况。对于自己贤能而处于下位的原因,诗人总结为一条:“髫年惜堕晋贤风”,意思是说他自幼即养成像晋代名士那样狂放、倨傲的性格。在那样一个贿赂公行、拍马吹牛成风的社会里,根本不可能有他的进身之阶。句中用了个“惜”字,诗意就婉转、含蓄多了。
“功高拜将成仙外”,诗人急于救亡图存,原不在乎像韩信那样居功拜将或像张良那样功后“成仙”,而是出于一种超乎这些之外的爱国理想。他为了祖国富强和人民幸福,愿意竭尽自己的才智。然而人到中年,功业未就,只能将自己的才华消耗在回肠荡气的诗词中了。这两句典型地表达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传统的事功观,即屈原的竭智尽忠“虽九死其犹未悔”(《离骚》)和左思的“功成不受爵,长揖归田庐”(《咏史八首·其一》)的精神。
“万一禅关砉然破,美人如玉剑如虹”,是说一旦死气沉沉的局面被打破,将会出现英才呈奇、宏愿大展的局面。参破禅关原义是参禅得道,悟彻佛教教理,这里借指统治者束缚人才的“关”。“美人”喻指才智之士,“剑”喻指才能。束缚人才智的关卡一旦被打破,那么人便能实现自己的抱负,剑也能气贯长虹。由此可见诗人叹息人才的匮乏意在指责社会对人才的压抑与限制。
这两首诗跟龚自珍大多数作品一样,骤读之下似乎很难索解。但透过诗人施放的文字烟幕,寻出他一贯的思绪,还是比较容易悟出其本意来的。从中可见诗人壮年时期的精神风貌:尽管对腐败的现状强烈不满,对自己的怀才不遇深深悲愤,但对未来还是寄予很大的希望。龚诗的风格受宋人的影响居多,但抒情兼以议事,仍有“不拘一格”的独特之处。
龚自珍(1792—1841),字璱人,更名易简,字伯定,又更名巩祚,号定庵,又号羽琌山民。浙江仁和(今杭州)人。道光九年(1829)进士,曾任内阁中书、宗人府主事、礼部主事等职,道光十九年(1839)辞官南归,两年后暴死于丹阳云阳书院。论学主公羊学派,讲求经世致用,主张革新,与同时的魏源齐名,称为“龚魏”,为近代思想界的先驱者。其诗多感时伤世的忧患意识和冲破沉闷、呼唤风雷的理想。既有斑斓变化、诡异谲怪的色彩,也有天然真率,淡宕清新的风致。对后世的黄遵宪、谭嗣同、梁启超、柳亚子等人,都有较大影响。著作有《定庵文集》等。今人辑有《龚自珍全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