众人

诗歌云 |

众人纷纷何足竞,是非吾喜非吾病。
颂声交作莽岂贤,四国流言旦犹圣。
唯圣人能轻重人,不能铢两为千钧。
乃知轻重不在彼,要之美恶由吾身。

①众人:本指普通人。这里兼指改革的反对者。
②是:众人所说之“是”。非:众人所说之“非”。喜:喜事。病:可忧之事。
③莽:王莽(前45—23),字巨君,西汉元帝王皇后之侄。汉平帝时为大司马,领尚书事,权倾天下。《汉书·平帝纪》载:时“群臣奏官: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”,赐号安汉公,一时“颂声并作”。后篡汉建立新朝,劳役频繁,民不聊生,遭农民起义军推翻,被杀。
④四国:指西周初管、蔡、商、奄四个诸侯国。旦:姬旦,即周公,周武王之弟,成王之叔。成王幼年即位,由周公摄政,其弟管叔、蔡叔等造谣攻击他,后与商国国君武庚等起兵反周。周公东征,杀武庚、管叔,放逐蔡叔,平定叛乱。事见《史记·鲁周公世家》。
⑤轻重:正确地衡量轻重高下。
⑥铢两:比喻分量轻。铢:古代重量单位,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。千钧;比喻分量重。钧:古代重量单位,为三十斤。
⑦彼:指众人。
⑧美恶:好坏,优劣。
众人议论纷纷,哪里值得争执?这种事不是我喜欢的也不是我担忧的。
颂声迭起王莽哪里就贤德,流言四起,后人依然把周公称为圣人。
只有圣人能够正确评价一个人的高低,不会把些铢两之轻成千钧之重。
经历多了就会知道一个人的轻重美恶不在别人评价,而在于自己本身的德行。
王安石变法,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。吕诲《论王安石疏》中诽谤王安石是“大奸似忠”,“大诈似信”,“见利忘义”等。甚至连华山崩坍,天久不雨,也认为是王安石的过错,还说“去安石,天必雨”。而司马光也说:“王安石不合妄生奸诈,荧惑圣聪。”(《奏弹王安石表》)故此篇约作于宋神宗熙宁三年(1070)。
自王安石的新法出台,反对者多有。反对者给王安石横加种种罪名,必欲去之而后快。面对保守派的围攻,王安石表现出镇定的态度,并予以有力回击。诗的一二句说,一般人所说的“是”与“非”,不是评价是非的真正标准,当然也不是评价王安石的是非的真正标准。三四句,就举例为证。所举之例,乃是最为著名的历史事件与人物,因而最具说服力。五六句反过来说,只有圣人的评价值得重视,因为他们不会颠倒轻重。七八句回归现实,指出:从根本上来讲,决定美恶的,还是自身。王安石要实施改革,必须具有政治家的宽广胸怀和坚定的自信心。对于造谣非议,王安石不与争辩,而是坚持去做。读这首诗,可以想见王安石执拗不屈的个性,也可以给他的名言“人言不足恤”找到最为合适的注脚。

王安石(1021—1086),字介甫,晚号半山,抚州临川(今江西抚州)人。庆历二年(1042)进士。嘉祐三年(1058)上万言书,提出变法主张。宋神宗熙宁二年(1069)任参知政事,推行新法。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。熙宁七年(1074)罢相,次年复任宰相;熙宁九年(1076)再次罢相,退居江宁(今江苏南京)半山园,封舒国公,不久改封荆,世称荆公。卒谥文。执政期间,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《诗经》《尚书》《周官》,时称《三经新义》。其文雄健峭拔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;诗歌遒劲清新。所著《字说》《钟山一日录》等,多已散佚。今存《王临川集》《临川集拾遗》,后人辑有《周官新义》《诗义钩沉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