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 诗歌云 |
其一
宜春苑外最长条,闲袅春风伴舞腰。
正是玉人肠断处,一渠春水赤阑桥。
其二
南内墙东御路旁,预知春色柳丝黄。
杏花未肯无情思,何是情人最断肠。
其三
苏小门前柳万条,毵毵金线拂平桥。
黄莺不语东风起,深闭朱门伴细腰。
其四
金缕毵毵碧瓦沟,六宫眉黛惹春愁。
晚来更带龙池雨,半拂阑干半入楼。
其五
馆娃宫外邺城西,远映征帆近拂堤。
系得王孙归意切,不关春草绿萋萋。
其六
两两黄鹂色似金,袅枝啼露动芳音。
春来幸自长如线,可惜牵缠荡子心。
其七
御柳如丝映九重,凤凰窗柱绣芙蓉。
景阳楼畔千条露,一面新妆待晓钟。
其八
织锦机边莺语频,停梭垂泪忆征人。
塞门三月犹萧索,纵有垂杨未觉春。
1.宜春苑:古代苑囿名。秦时在宜春宫之东,汉称宜春下苑。即后所称曲江池者,唐代为教坊乐妓所居之地,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。长条:指细长柔软的柳枝。
2.舞腰:比况之词,状杨柳细软若舞腰。
3.玉人:美人。肠断:译作“肠绝”。
4.赤阑桥:长安城郊桥名,后多泛指男女或朋友相会之处。
5.南内:天子的宫禁叫“大内”,简称“内”。据《旧唐书·玄宗纪》载,“兴庆宫”在“隆庆坊”,本唐玄宗故宅,在“东内”之南,故名“南内”。墙:译作“桥”。御路:皇宫内的道路。
6.“须知”句:要想知道春色,须看柳丝颜色是否嫩黄。须,译作“预”。丝,译作“枝”。
7.“杏花”句:意指杏花亦多情之物。
8.何事:何用,何须。行:译作“情”。
9.苏小:即苏小小,六朝时南齐名妓,居钱塘(今浙江杭州),才盖群士,容貌绝美,家门前多种柳树。
10.毵(sān)毵:垂拂纷披的样子,形容杨柳细长的枝叶。金线:指初吐芽的柳丝。
11.朱门:红色的门,古代王公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朱红色,表示尊贵。也指富贵人家。舞:《乐府诗集》《温飞卿诗集笺注》作“细”。
12.金缕:指春天嫩绿色的柳条。碧瓦沟:屋上碧绿的琉璃瓦槽。碧瓦,青绿色的琉璃瓦。
13.六宫:古代天子立六宫。眉黛:同粉黛,指代妇女。古时妇女以黛色(青黑色的颜料)画眉。香:一作“春”。
14.晚:译作“晓”。龙池:池塘名,在唐玄宗故宅。
15.阑干:译作“栏干”,即栏杆。
16.馆娃宫:春秋时吴国宫名。
17.意:《温飞卿诗集笺注》作“思”。
18.袅枝:婆娑婀娜的柳枝。啼露:指柳枝沾露,如在啼泣。动:译作“惹”。
19.幸自:本自。自,译作“有”。
20.可惜:可爱。荡子:久行于外忘返之人。
21.御柳:皇宫中的柳树。九重:指宫禁,极言其深远。
22.景阳楼:宫内钟楼。据《南齐书·武穆裴皇后传》载,齐武帝以宫内深隐,不闻端门鼓漏声,置钟于景阳楼上,宫人闻钟声早起妆饰。
23.一面新妆:清一色的新妆。钟:译作“风”。
24.织锦:暗用前秦苏蕙织锦为回文璇玑图的典故。
25.征:译作“行”。
26.塞:译作“寒”。萧索:景物凄凉。
2.舞腰:比况之词,状杨柳细软若舞腰。
3.玉人:美人。肠断:译作“肠绝”。
4.赤阑桥:长安城郊桥名,后多泛指男女或朋友相会之处。
5.南内:天子的宫禁叫“大内”,简称“内”。据《旧唐书·玄宗纪》载,“兴庆宫”在“隆庆坊”,本唐玄宗故宅,在“东内”之南,故名“南内”。墙:译作“桥”。御路:皇宫内的道路。
6.“须知”句:要想知道春色,须看柳丝颜色是否嫩黄。须,译作“预”。丝,译作“枝”。
7.“杏花”句:意指杏花亦多情之物。
8.何事:何用,何须。行:译作“情”。
9.苏小:即苏小小,六朝时南齐名妓,居钱塘(今浙江杭州),才盖群士,容貌绝美,家门前多种柳树。
10.毵(sān)毵:垂拂纷披的样子,形容杨柳细长的枝叶。金线:指初吐芽的柳丝。
11.朱门:红色的门,古代王公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朱红色,表示尊贵。也指富贵人家。舞:《乐府诗集》《温飞卿诗集笺注》作“细”。
12.金缕:指春天嫩绿色的柳条。碧瓦沟:屋上碧绿的琉璃瓦槽。碧瓦,青绿色的琉璃瓦。
13.六宫:古代天子立六宫。眉黛:同粉黛,指代妇女。古时妇女以黛色(青黑色的颜料)画眉。香:一作“春”。
14.晚:译作“晓”。龙池:池塘名,在唐玄宗故宅。
15.阑干:译作“栏干”,即栏杆。
16.馆娃宫:春秋时吴国宫名。
17.意:《温飞卿诗集笺注》作“思”。
18.袅枝:婆娑婀娜的柳枝。啼露:指柳枝沾露,如在啼泣。动:译作“惹”。
19.幸自:本自。自,译作“有”。
20.可惜:可爱。荡子:久行于外忘返之人。
21.御柳:皇宫中的柳树。九重:指宫禁,极言其深远。
22.景阳楼:宫内钟楼。据《南齐书·武穆裴皇后传》载,齐武帝以宫内深隐,不闻端门鼓漏声,置钟于景阳楼上,宫人闻钟声早起妆饰。
23.一面新妆:清一色的新妆。钟:译作“风”。
24.织锦:暗用前秦苏蕙织锦为回文璇玑图的典故。
25.征:译作“行”。
26.塞:译作“寒”。萧索:景物凄凉。
其一
京城宜春苑外,柳丝细细长,恰似舞女纤弱的腰肢,在春风中悠扬地轻飏。
那赤阑桥边,是美人相思断肠的地方。令人生愁的春水啊,你汇积了多少离人泪,日夜不停潺潺流淌。
其二
南宫内苑,东墙路旁,那是天子走过的地方。温柔的柳丝已知春的来临,又吐出嫩绿,泛起鹅黄。
杏花也在含情相望,羞红的脸上又有几分彷徨。为什么行人不解杏花的情意,却独爱柳丝只为它愁伤断肠。
其三
钱塘才女苏小小,门前绿柳万千条。千丝万缕如细细的金线,柔情无限抚摸着平桥。
当东风轻轻地吹来,黄莺也无语悄悄。她深闭朱门拒来客,独伴春柳舞窈窕。
其四
皇宫内绿瓦檐头,一缕缕嫩黄的垂柳。得意春风自在地舞,惹起宫女伤春的忧愁。
晚风携来龙池雨,又将幽怨带上宫女心头。淋入高楼又轻拂着栏干,宫女却愁倚栏干愁更愁。
其五
邺城西边,馆娃宫外,万缕千丝的依依春柳。绿色连着远去的白帆,温柔地轻拂长堤渡口。
每一丝都牵挂着行人,系结着归心欲上归舟。芳草也怀着浓绿的恋情,却难比她缠绵在人心头。
其六
一对对金色的黄鹂鸟,轻舞在翠柳丛中啼叫。歌里滚动着清晨的露珠,歌声迎来了春的脚步悄悄。
我爱这春柳如丝如绦,丝丝连接成长线一条。一端牵连着我的思恋,一端在游子心头缠绕。
其七
皇宫翠柳绿千般,映照着九重宫殿。染绿了雕凤窗棱,染绿了芙蓉绣帘。
景阳楼路边春柳万千,好似少女新妆的容颜。期待着朝阳轻柔地爱抚,期待着晨风里起舞翩翩。
其八
织机旁黄莺欢快地歌吟,歌唱着春光的来临。我却含泪停下了机梭,思念远在边关的爱人。
塞外的三月可还是那么寒冷,春风何时才能渡过玉门?这儿虽有低垂的杨柳,我却难享这春的温馨。
京城宜春苑外,柳丝细细长,恰似舞女纤弱的腰肢,在春风中悠扬地轻飏。
那赤阑桥边,是美人相思断肠的地方。令人生愁的春水啊,你汇积了多少离人泪,日夜不停潺潺流淌。
其二
南宫内苑,东墙路旁,那是天子走过的地方。温柔的柳丝已知春的来临,又吐出嫩绿,泛起鹅黄。
杏花也在含情相望,羞红的脸上又有几分彷徨。为什么行人不解杏花的情意,却独爱柳丝只为它愁伤断肠。
其三
钱塘才女苏小小,门前绿柳万千条。千丝万缕如细细的金线,柔情无限抚摸着平桥。
当东风轻轻地吹来,黄莺也无语悄悄。她深闭朱门拒来客,独伴春柳舞窈窕。
其四
皇宫内绿瓦檐头,一缕缕嫩黄的垂柳。得意春风自在地舞,惹起宫女伤春的忧愁。
晚风携来龙池雨,又将幽怨带上宫女心头。淋入高楼又轻拂着栏干,宫女却愁倚栏干愁更愁。
其五
邺城西边,馆娃宫外,万缕千丝的依依春柳。绿色连着远去的白帆,温柔地轻拂长堤渡口。
每一丝都牵挂着行人,系结着归心欲上归舟。芳草也怀着浓绿的恋情,却难比她缠绵在人心头。
其六
一对对金色的黄鹂鸟,轻舞在翠柳丛中啼叫。歌里滚动着清晨的露珠,歌声迎来了春的脚步悄悄。
我爱这春柳如丝如绦,丝丝连接成长线一条。一端牵连着我的思恋,一端在游子心头缠绕。
其七
皇宫翠柳绿千般,映照着九重宫殿。染绿了雕凤窗棱,染绿了芙蓉绣帘。
景阳楼路边春柳万千,好似少女新妆的容颜。期待着朝阳轻柔地爱抚,期待着晨风里起舞翩翩。
其八
织机旁黄莺欢快地歌吟,歌唱着春光的来临。我却含泪停下了机梭,思念远在边关的爱人。
塞外的三月可还是那么寒冷,春风何时才能渡过玉门?这儿虽有低垂的杨柳,我却难享这春的温馨。
这组诗约作于唐文宗大和(827—835)、开成(836—840)年间。王昆吾《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》云:《杨柳》一名《柳枝》,源于隋代民间歌曲,名载《教坊记》,多用于笛乐。刘禹锡、白居易均有诗咏及此。温庭筠大和、开成年间似曾从裴度游,而裴度于此期间与刘禹锡、白居易诗酒唱和,过从甚密,则温庭筠有可能在此期间结识刘、白,《杨柳八首》或即在此期间模仿酬和之作。
《杨柳八首》,除第六首无具体地点外,其余七首,则分咏宜春苑外、南内墙东、苏小门前、龙池边上、馆娃宫外与邺城西边、景阳楼畔、塞门三月之柳,多数与宫苑有关。
从内容和艺术上看,第一首诗咏长安郊外之柳,将美好的春景与美人的心情联系起来,渲染缠绵的离人伤怀之意,将咏物与伤怀融为一体,风格婉约含蓄;第二首诗写春柳杏花之中,行人所触发的伤别之情,诗中以杏花衬托因柳而起的离情,将柳之牵动人情写深了一层,构思精妙,别有新意;第三首诗重在咏写杭州西湖之柳的风姿神态,暗寄对古代名妓生活的欣赏之情,咏物与写人和谐结合,组成景与人统一的意境;第四首诗似写宫女望柳而自伤,蕴含着慨叹人生如梦的情感,寓情于景,移情于物,达到物我交融,物有尽而意有余的艺术境界;第五首诗写馆娃宫和邺城的柳条牵动着王孙的思归之情,运用句中自对的方式构成风华流美的格调和柔美风流的景致,显示出一种摇曳的风神;第六首诗似是借咏春柳抒写怀人之情,诗中运用比兴和想象手法,景中有情,情中有景,悠悠情思,含蓄深婉;第七首诗从不同角度咏写皇宫柳色,以宫女媲美宫柳,结构上起承转合,开阖有致,节奏舒畅,甚有唐人绝句韵度;第八首诗写春日织妇的怀远之情,描绘两幅画面,运用比衬手法,在同一时间内展开空间的对比,口气和神情非常婉转,显示了诗到词过渡状态的特征。
这八首诗,唯末首内容近于传统的征人思妇之作,其他各首,均系泛咏柳之柔美袅娜,牵系人心。此类作品,自不必以“比讽隐含”求之解之,亦不必泥定其内容系借柳喻女子。如第一首诗,柳不必泥解为宫妓,诗亦不必看作宫怨,其佳处全在情韵风致音律格调之美。这些诗,即便略含寓意,多为抒发一种总体的气氛,创造一种流美的格调,内容具有不确定性。
温庭筠,唐代诗人、词人。本名岐,字飞卿,太原祁(今山西祁县东南)人。富有天才,文思敏捷,每入试,押官韵,八叉手而成八韵,故有“温八叉”“温八吟”之称。然恃才不羁,又好讥刺权贵,多犯忌讳,取憎于时,故屡举进士不第,长被贬抑,终生不得志。官终国子助教。精通音律,诗词兼工。诗与李商隐齐名,时称“温李”。其诗辞藻华丽,秾艳精致。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,为“花间派”首要词人,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。在词史上,与韦庄并称“温韦”。现存诗三百多首,词七十余首。后人辑有《温飞卿集笺注》等。
从内容和艺术上看,第一首诗咏长安郊外之柳,将美好的春景与美人的心情联系起来,渲染缠绵的离人伤怀之意,将咏物与伤怀融为一体,风格婉约含蓄;第二首诗写春柳杏花之中,行人所触发的伤别之情,诗中以杏花衬托因柳而起的离情,将柳之牵动人情写深了一层,构思精妙,别有新意;第三首诗重在咏写杭州西湖之柳的风姿神态,暗寄对古代名妓生活的欣赏之情,咏物与写人和谐结合,组成景与人统一的意境;第四首诗似写宫女望柳而自伤,蕴含着慨叹人生如梦的情感,寓情于景,移情于物,达到物我交融,物有尽而意有余的艺术境界;第五首诗写馆娃宫和邺城的柳条牵动着王孙的思归之情,运用句中自对的方式构成风华流美的格调和柔美风流的景致,显示出一种摇曳的风神;第六首诗似是借咏春柳抒写怀人之情,诗中运用比兴和想象手法,景中有情,情中有景,悠悠情思,含蓄深婉;第七首诗从不同角度咏写皇宫柳色,以宫女媲美宫柳,结构上起承转合,开阖有致,节奏舒畅,甚有唐人绝句韵度;第八首诗写春日织妇的怀远之情,描绘两幅画面,运用比衬手法,在同一时间内展开空间的对比,口气和神情非常婉转,显示了诗到词过渡状态的特征。
这八首诗,唯末首内容近于传统的征人思妇之作,其他各首,均系泛咏柳之柔美袅娜,牵系人心。此类作品,自不必以“比讽隐含”求之解之,亦不必泥定其内容系借柳喻女子。如第一首诗,柳不必泥解为宫妓,诗亦不必看作宫怨,其佳处全在情韵风致音律格调之美。这些诗,即便略含寓意,多为抒发一种总体的气氛,创造一种流美的格调,内容具有不确定性。
温庭筠,唐代诗人、词人。本名岐,字飞卿,太原祁(今山西祁县东南)人。富有天才,文思敏捷,每入试,押官韵,八叉手而成八韵,故有“温八叉”“温八吟”之称。然恃才不羁,又好讥刺权贵,多犯忌讳,取憎于时,故屡举进士不第,长被贬抑,终生不得志。官终国子助教。精通音律,诗词兼工。诗与李商隐齐名,时称“温李”。其诗辞藻华丽,秾艳精致。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,为“花间派”首要词人,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。在词史上,与韦庄并称“温韦”。现存诗三百多首,词七十余首。后人辑有《温飞卿集笺注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