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五夜观灯

诗歌云 |

锦里开芳宴,兰缸艳早年。
缛彩遥分地,繁光远缀天。
接汉疑星落,依楼似月悬。
别有千金笑,来映九枝前。

⑴十五:指农历正月十五,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。元宵之夜有赏灯的习俗。
⑵锦里:原指四川成都锦官城一带,后人用作成都的别称。东晋常璩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:“州夺郡文学为州学,郡更于夷里桥南岸道东边起文学,有女墙,其道西城,故锦官也。锦工织锦,濯其中则鲜明,他江则不好,故命曰锦里也。”开芳宴:古代夫妻(有情人)之间特定的一种宴席,意在向外人传递夫妻间的恩爱信息,这其中还包含着丈夫对于妻子的钟情与爱意。开芳宴的形式相对较为固定,通常分为夫妻对坐宴饮和对坐赏乐(散乐、杂戏)两种。南宋罗烨《醉翁谈录》壬集卷中曾记载张官人夫妇宴饮的情况:“此张解元宅……常开芳宴,表夫妻相爱耳。”
⑶兰缸:亦作“兰釭”(gāng),指燃兰膏的灯。亦用以指精致的灯具。兰,兰膏。古时用泽兰炼成的油脂,用来燃灯,有香气。早年:年轻的时候,这里指年轻人。
⑷缛彩:亦作“缛采”。绚丽的色彩。分地:遍地。
⑸繁光:各种节日灯光。繁,指灯多。缀:连接。
⑹汉:即银河。《尔雅·释天》:“箕斗之间,汉津也。”
⑺依:靠着,依靠。
⑻千金:古时把富贵人家的未婚女子称为千金小姐。这里泛指女子。
⑼九枝:一干九枝的烛灯。亦泛指一干多枝的灯。
正月十五,锦里的人们欢聚一堂,家家户户大开宴席。精致的灯具下,年轻人显得更加光鲜艳丽。
绚丽的彩灯挂满了街道两旁的房檐和所有的楼台亭阁,形成了一片一望无际的灯海,与天上的繁星连在了一起。
连接银河的灯光像是星星坠落下来,靠着高楼的彩灯好似月亮悬挂空中。
街上的女子个个花枝招展,艳如满月的笑脸与明亮的彩灯相互映照。
任国绪《卢照邻集编年笺注》认为此诗是唐高宗显庆元年(656)作于成都府。据《入秦川界》诗,卢照邻在邓王李元裕府时奉使益州,当以春末夏初抵成都,此诗当是卢照邻在益州滞留期间所作。彭庆生《唐高宗朝诗歌系年考》则认为此诗作于乾封二年(667)前后卢照邻任新都尉时。新都是益州属县,故卢照邻多与益州属吏交往,参与益州大都督府的种种宴集。
这首诗是诗人在元宵夜即兴而赋。全诗对仗工整,色彩绚烂,遣词绝妙,字里行间都有欢愉之情流露。
首联起势堂皇,以隽美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元宵月夜、花灯丛簇、人流如织、丝竹宴乐的繁华欢愉图景。“锦”为华美意,在此暗切十五夜观灯之旨;“开芳宴”是唐朝的一种表示伉俪情深的传统习俗,在此代指元宵期间的各种饮宴娱乐游赏活动。时值元宵,佳期良辰,普天同庆,有那恩爱情浓的夫妻置花灯,弹丝竹,相对宴饮;亦有那意气风发、性格跳脱的年轻人早早地跑去游戏玩赏,灯映人影,光线绮丽,更添“艳”色,好不动人。
颔联上承首联,对元宵灯会的盛景做了生动的描摹。“缛彩”极言灯光绚美绮丽;“遥”表明是遥望,暗点描摹的是全景、远景;“繁光”寓意灯火之多、分布之广、之胜;“分地”“缀天”一上一下,相生相映,虽略显夸张,却将满城花灯、铺天盖地、华彩绚烂、光影摇曳的壮美刻画得淋漓尽致。
颈联,“接汉”从整体写了灯的璀璨与繁多,灯火绵延,直接天河,绝美异常;“疑星落”则对灯作了具体的描摹,每盏花灯都像从星河之上垂落的星星,光彩夺目、漂亮绮丽;那些与高楼相近的花灯,更皎皎似“月悬”,灿烂有致。而在这样美好的夜晚,欢宴游赏的人自然无数,除了那“开芳宴”的夫妻,那艳了灯火的“早年”,自然少不了“九枝前”那笑语嫣然的“千金”们。灯下佳人,人映灯影,灯火照人,不知引动了多少少年的情思翩然。全诗入情入景,景在人中,人在情里,诗人构思之妙、造语之巧,由此自能显见。

卢照邻(约630—680后),字昇之,号幽忧子,幽州范阳(治今河北涿州)人。曾任新都尉。后为风痹症所困,投颍水而死。为“初唐四杰”之一。原有集,已散佚,后人辑有《幽忧子集》。